·痛并快乐着
·巨蟹座的外遇分析
·我无法忘记大学时代堕...
·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
·祝英台之绝对隐私
·情人节:轰轰烈烈的爱...
·片段爱情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
·泪,划过你的心
·[图文]“老婆,你回来...
·十字救赎
痛并孤独着
作者:conan117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2-31 20:20:45
——《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个词可以说很沉重,也可以说很轻松。相对不同的人生,活着的意味也不同。白岩松出过一本书叫做《痛并快乐着》,我读完《活着》的第一感觉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可以用痛并孤独着来形容。 休 闲 居 编 辑
其实我并不想用如此凄惨的词语来形容福贵,可是作者所塑造的福贵以及赐予他的命运却不能不让人感到难过。小说并没有直接写福贵活着如何如何,而是从福贵身边的人写起,通过他人的死亡来显示活着的意义——活着是不易的。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不幸被国民党捉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存于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继而女儿凤霞产后得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最后女婿二喜工伤亡故,外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亲历这数番亲人的死亡,福贵老了,他的人生点缀也被剥夺得差不多了,“活着”——最后终于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奢侈”,故事也至此结束了。福贵一个人经历这么亲人多的死亡,可是命运却愚弄他,让他奢侈的活着,让他承受所有的痛苦和孤独。我对福贵这个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是同情,是不忍,还有更多的憎恨。一开始我真的不明白,一个经历了这么多死亡的人,竟然还能直面孤独的生活,难道他竟然没有放弃生命的念头吗?竟然要这样痛苦的活着,倒不如了解此生、撒手人寰!当然这只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在我第二此重读《活着》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我记得书中有几个场景让我觉得很感动,至今想起仍感悲凉。第一个场景是福贵为生活所迫把哑巴女儿凤霞送人后,凤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贵虽不忍,仍是坚持把凤霞送回那户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仅让福贵难受,我心里也难受。凤霞是个哑巴,她心里怎么想我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父女之间的动作表现充分的表达了父亲的不忍和女儿的不舍。其实很多时候文章催泪不一定要那种浩大的抱头痛哭的场面,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就是这样一个摸脸的动作,彻底的打动了福贵的心,也打开了读者心灵的缺口。这个场景在我脑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场景,《活着》还称不上悲恸的故事。我觉得全书最感人的场景应该是福贵的儿子有庆因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献血的时候抽血过多,最后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福贵强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骗妻子家珍儿子病了。傍晚的时候骗家珍说去城里医院看望儿子,其实是到儿子墓前陪伴儿子至半夜。妻子家珍终于觉察到些什么了,那时候妻子家珍的身体不好,福贵害怕家珍承受不了儿子有庆的死亡而过去了。可是家珍比有庆想象中坚强,她可能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贵背她去看看儿子。福贵把妻子背到村头,家珍说到村尾去,“福贵,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有庆死了。”她这么一说,我站在那里动不了,腿也开始发软。我的脖子上越来越湿,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泪,家珍说:“让我去看看有庆吧。”我知道骗不下去,就背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声告诉我:“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我惊叹于这个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儿,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时候女人比男人还要坚强,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没有人比女人更为勇敢。
春生,这一个小角色扮演了不同的戏份。开始,他是福贵的战友,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在战场上挣扎的活着;后来,他是导致有庆死亡的间接杀手;最后,他是家珍明白仇恨背后活着的意义的引导者。我明白福贵看到有庆尸体的那一霎那所产生的杀人的念头,也痛心当他发现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经的战友春生的那种矛盾。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福贵从悲恸到无奈,经历了最孤立无援的日子。可是家珍,这个可怜的逆来顺受的女人,这次终究选择了仇恨。她痛恨春生,他夺走了有庆,这个女人看作比她生命还要重的魂灵。可是原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泪水要比仇恨来得优先。文革的时候春生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不仅仅肉体上,还有精神上,甚至让他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他半夜的时候跑去找福贵,家珍依旧不让他进门。春生在门口对福贵说他不想活了。家珍这时候说了一句让我佩服的话,也许这不是什么伟人的名言,但已足以说服春生,也再次煽动了读者对家珍的怜悯:“春生,你杀死了有庆,你欠我们一条命。所以,你必须好好的活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勇敢的翻开自己的伤口,痛,让她掉下悲伤的眼泪,可是痛毕竟不会夺走她的生命。如果一点点痛可以挽救一个生命,那么就让它痛吧,眼泪与时间会磨平伤痛带来的棱角。
苦根的命运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小说开头的时候已经明示了福贵孤独终老,可是我始终没有想到可怜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撑死。可怜的苦根,刚出生就没有母亲,父亲在他四岁那年被板车活活夹死,剩下一个苦命的外公。与外公相依为命的日子不长,每天被外公叫起来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庆的影子,填补了福贵生命中的遗憾。但是作者没有让幸福眷顾福贵:一次苦根病了在床上养病,福贵心疼苦根,煮了半锅豆子给苦根。待富贵回到家发现苦根嘴半张着,能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其实我宁愿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撑死的。是命运,是贫穷,是什么造成苦根的死亡?讽刺啊,这样的一个命运的讽刺竟然从一个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在这个情节的安排上可以说作者对苦根是十分残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经夺走或者说代替了凤霞的位置,那么至少也应该让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贵这个可怜的命运的玩伴。苦根撑死这个悲剧让福贵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创,也是最后一次的重创,从此以后福贵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会有致命的打击了,因为所有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了,活着于福贵只是一种形式,一个例行公事了。
故事的内容太过于沉重,福贵的命运过于凄惨,理性的来说这个故事显得不太真实,或者说余华过于“残忍”了,非要把福贵的生活搞得支离破碎才得以安生。不过作者叙事的手法确实比较独特,由“我”倾听一个老人叙述其一生坎坷的故事,老人不紧不慢的理清回忆的思路,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每次停顿,作者都以景色描写来过渡,这些景色描写铺垫了后面老人的悲苦和凄凉。中间夹杂着外貌描写,将苦根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作者从头到尾没有直接描写过某人流泪的情景,只是从福贵的感觉上侧面的表现动人的场面,使得读者沉浸并融入到福贵这个角色里面去,更深的感受福贵所体验的一切悲伤与痛苦。
虽然整篇故事属于一个悲恸的故事,带有强烈的黑色死亡的气息,但是作者并不是想把死亡的信息与恐惧带给读者,这个不是作者的意图。在死亡环绕下的福贵,活着是一种讽刺,对生活一种的揶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随时可能离开我们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刚强,随时抵抗着命运的捉弄与嘲笑。在小说里面,不仅仅福贵的亲人有顽强的表现力,即使是“我”这个倾听者也蕴涵着作者深刻的用意。作者对故事之外“我”的描写就如他冷竣、淡漠的气质一样毫无表情,“我”在这个故事里之于福贵是一个倾听者,之于读者是一个叙述者,“我”无力改变什么,也无心去伤心,似乎底层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是这样,死了就是死了。当然,死了就是死了,这的确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是活着的终究是活着,我们可以对死去的人残忍,但是我们不能对活着的人冷漠,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为了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