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礼节繁重是祭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22:15
上古时期的礼制,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湮没失传。即便是夏、商两代之礼,到了春秋时孔子时代,也已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有周代之礼,才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成为以后 历代统治者整定礼仪制度的典范。 周代将礼划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其中吉礼是祭祀的典礼。
休 闲 居 编 辑
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 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嘉礼则是喜庆之 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适应,便出现了各种冠服制度。如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穿著时一点也不能搞错。
在中国历代服制中,最为贵重的服饰,就是从事祭祀活动所穿的祭服。古代祭祀名目繁多,被祭祀的对象可分为天、地、人三类。比较主要的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抵",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由于祭祀本身有轻重之分,公私之别,所以服饰也有繁简之差。越是地位高的人,所需参加的祭祀活动越多,服饰也就越为完备,因此,在周代特设有"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王后之服则归"内司服"管,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 据史书记载,周代君王祭服有6种形制:
大袭冕,衮冕,(敝下+鸟)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或称"六服"。
大袭冕是古代帝王的祭天之服。以冕冠、衣裳、羔裘、蔽膝、大带、佩绶等组成。冕冠的版上不用垂旒。羔袭则以黑羊皮为之,以符合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天为玄色,地为黄色,所以衣裳也用两种颜色,上衣用玄,下裳用纁。在周代以前,君王所用的衣裳之上,还绘绣有12种纹样,名谓"十二章",它们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前6章绘于衣,后6章绘于裳,每一种纹样都有含义,隐喻着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如日、月、星辰,是为"三光",取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为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取其忠孝;藻为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即白米,取其滋养,黼作斧形,取其决断;黼为亞形,取其明辨。这是天子的专用服饰。三公诸侯不能具备。公侯贵卿从王祭祀,所用章纹逐级递减,如公之祭服,只能用山纹以下九章;省略了日、月、星辰3章。根据这个区别,人们特将绘有日、月、星辰3种天象图纹的君王之服,称之为"象服"。《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就有"象服是宜"的说法。汉代郑玄在下加了一个注脚:"人君之象服,则舜所云'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之属。"至于侯、伯,则只能用华虫以下7章;子、男用藻纹以下5章;卿、大夫用粉米以下3章。到了周代,因为已将日、月、星辰3章画在了旌旗上,所以不再施于衣裳。君子在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上,也只穿九章之服。其他臣下相应递减,本来用9章的,只能用7章;本来用5章的,只能用3章。
衮冕用于祭祀先王,其制次于大袭。它和大袭冕的区别是不用羔裘;冕冠前后则各用12旌,每旌用12枚珠;公、侯等人所用的冕服亦视其地位逐减;如公用9旌3冕,每旌用珠9颗,以下类推。天子衣裳共用9章,上衣5章:山、龙、华虫、宗彝、藻;下裳4章:火、粉米、黼、黻。三公以下逐级递减。所用龙纹也有讲究。如《诗经·豳风·九(敝下+鸟)》记:"我?之子,衮衣绣裳。"郑玄注谓:"六冕之第二者也,画为九章,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但画降龙。"所谓"升龙",就是头在上,尾在下的龙。降龙与此正好相反,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后世礼书中常有"衮衣"、"衮龙衣"、"衮龙服"、"龙衮"、"龙卷"、"衮章"、"衮华"等名称,都指这种画有升龙纹样的天子冕服。
(敝下+鸟)冕是古代帝王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时所著之服。服制又次衮冕一等。如君王(敝下+鸟)冕,冠用9旌;衣裳只用7章:上衣绘纹3章:华虫、宗彝、藻;下裳绣纹4章:火、粉米、黼、黻。因为打头的纹样是华虫,华虫即雉鸟,古代也称为"(敝下+鸟)",因称其服为"(敝下+鸟)冕"。 毳冕用于遥祀山川,再次(敝下+鸟)冕一等。天子毳冕冠用7旌;衣裳绘绣5章;上衣3章:宗彝、藻、粉米(或作藻、火、粉米)下裳2章:黼、黻。其他贵族从王祭祀或朝觐天子也可用之,衣上纹样视级别相应递减。 希冕也作"(丝+希)冕",专用于祭祀社稷。比衮冕又低了一级,天子(丝+希)冕冠用5旌,衣裳绘绣3章,衣 用粉米1章;裳用黼、黻2章。 玄冕列位最后。专用于一般的小祀。天子玄冕冠用3旌,衣上无章,裳用黻纹1章。
贵妇的祭服也有规定。在内司服执掌的6种命妇礼服之中,有3种服饰用于祭祀:袆衣、揄狄,阙狄。因为3种服装都以翟鸟为纹饰,所以"三翟"。《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汉郑玄注:"狄当为霍。霍,雉名。......王后之服,刻缯为之形而彩画之,缀于衣,以为文章。袆衣画翚者,揄翟画摇者,阙翟刻而不画。此三者为祭服,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祭先公则服揄翟,祭群小祀则服阙翟。今世有圭衣者,盖三翟之遗俗。"女服式样与男服不同,男服分为二截:穿在上身的称"衣",穿在下体的称"裳"。女服则上下连属,合二为一。隐喻女性德贵专一。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春秋战国之时,由于诸雄争霸,战争不息,周代的祭服随着周室的礼崩乐坏大部分失传,只有玄冕得以保存。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有时则用朝服来代替祭服。如《论语·乡党》所称:"朝服而立于阼阶。
"宋代邢昺注释说:"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以依神也。"到了秦始皇时,干脆废止六冕制度,只留玄冕一种。即使在祭天之时,也用玄冕。今观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所作黄帝、帝尧、帝舜形象,戴的冕冠都为三旒,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戴三旒冕冠的贵族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情况。 汉初建国,所用祭服十分草率,更不合古制,如规定爵位达到八等以上,可以乘公车出入的人,一律戴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所戴的一种长形竹皮冠入祭。祭服颜色以黑色为主,名谓"袀玄"。《后汉书·舆服志下》:"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祭之服皆以袀玄。"又"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
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如皇帝祭祀天地明 堂,戴冕冠,穿玄衣纁裳。冕冠用白玉珠,垂12旒;衣裳用12章;三公诸侯在同一场合,冕冠用青玉珠,垂7旒,衣裳用9章;九卿以下冕冠用黑玉珠,垂5旒,衣裳7章;百官执事人祭祀,仍用长冠,著黑色祭服。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都戴委貌冠,著玄衣素裳。从此,祭祀之服又有章可循。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分别定为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玄冕、象冕、山冕、(敝下+鸟)冕、衮冕等等;衣伞的颜色和冕冠相同;也用12章纹。到了北周末年,宣帝传位给太子,自己成了天元皇帝。为了和儿子的祭服有所分别,特地将冠上的垂旒加至24道,前前后后共48旒,几百颗珠子,不说挡在眼前什么也不能看清,光是这重量,戴在头上也够他受的。 隋代恢复了汉魏制度,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稍作了一些改变,如觉得大裘冕之服只适宜于冬季使用,到了夏季,穿上这么厚的毛皮服装实在让天子受罪,所以干脆废而不用。后来又觉得其他5冕也过于繁琐,于是仅保留了衮冕一种,不分场合,各种祭祀都用此服,其它四冕也不废除,仍具令文,让它虚设,以表示对传统礼制的尊重。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对祭祀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又三番五次进行修改,从宋初开始,一直折腾到宋亡。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我们从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可看到当时宋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分别定为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玄冕、象冕、山冕、?冕、衮冕等等;衣伞的颜色和冕冠相同;也用12章纹。到了北周末年,宣帝传位给太子,自己成了天元皇帝。为了和儿子的祭服有所分别,特地将冠上的垂旒加至24道,前前后后共48旒,几百颗珠子,不说挡在眼前什么也不能看清,光是这重量,戴在头上也够他受的。
隋代恢复了汉魏制度,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稍作了一些改变,如觉得大裘冕之服只适宜于冬季使用,到了夏季,穿上这么厚的毛皮服装实在让天子受罪,所以干脆废而不用。后来又觉得其他5冕也过于繁琐,于是仅保留了衮冕一种,不分场合,各种祭祀都用此服,其它四冕也不废除,仍具令文,让它虚设,以表示对传统礼制的尊重。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对祭祀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又三番五次进行修改,从宋初开始,一直折腾到宋亡。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我们从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可看到当时宋徽宗率百官穿着祭服在郊坛行礼的具体情况。这里不妨节录一段:"驾出青城南行曲尺西去约一里许,乃坛也。八外东门,至第二(土+遗)里,西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衮龙服,中单、朱舄、纯玉佩。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坐。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一曲终以破竹刮之,礼直官奏请驾登坛。前导官皆躬身侧引至坛止,惟大礼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 ……跪酒毕,中书舍人读册,左右两人举册而跪读,降坛复归小次。亚终献如前,再登坛进玉爵盏。皇帝饮福矣。亚终献毕降坛。驾小次前立,则坛上礼料币帛玉册由西阶而下,南(土+遗)门外,去坛百余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
坛三层回(四)踏道之间有十二龛,祭十二宫神,内(土+遗)外祭百星。执事与陪祠官皆面北立班。宫架乐罢,鼓吹未作。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一赞者唱曰:'赞一拜。'皆拜。礼毕。"场面的庄严静穆、仪式的繁缛复杂,祭者的严肃虔诚,由此可见一斑。
辽、金、元三代,虽然都由少数民族掌握政权,但对这套汉族传统的礼仪制度很感兴趣,分别收入各自的服制之中。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其他非宗室人员不能穿著。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借助武力迫使汉族效仿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大多荡然无存。
清朝统治者虽然出身于游牧民族,但对祭祀也颇为重视,一年之中,由朝廷礼部主持的祭祀,就将近有80种之多,此外还有10多种皇室祭祀,分属内务府主持。凡是重要的祭祀,皇帝本人一定要参加,以表示对先祖列宗的崇敬。衮服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一种祭服,一般很少穿著,只有在圆丘、祈谷、祈雨等场合,才偶尔穿之。其制以石青色缎为之,对襟,平袖,两肩及胸背各绣一团正龙。使用时加罩在朝服之外。如果是一般祭祀,那么从皇帝开始,一直到百官都以朝服代替祭服。
《红楼梦》中有"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说的是腊月三十,贾母率"有封诰者,皆按品级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据《大清全典》等书记载,清代皇帝用于祭祀的"朝服",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在太庙祭祀祖先用黄色,在天坛祭天用蓝色,在日坛祭日用红色,在月坛祭月用月白色--一种较浅的蓝色。普通官吏所用服色则没有这么复杂,通常只有蓝色及石青色,唯以纹饰辨别等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朝祭先农坛图》,坛下站着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所穿朝服就只有这两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