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佛山民间手工艺拾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23:09
唐鞋
唐鞋以绸缎布呢羽绫等为面料,以毯皮布纸树胶或木为底,缝制而成,是实用手工艺品。清代最盛时经营者达100多家,店铺多在潘涌大街。乾隆八年(1743年)制唐鞋业者分别成立了行会“福履堂”和“儒履堂”。后因人们“喜穿洋式革履,销路遂狭”,至民国时,唐鞋业已全部歇业。 休闲 居 编辑
制帽
佛山制帽分为布质帽与竹帽(又叫雨帽),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布帽业“以前本乡业此者颇多,各帽店雇工或发女工制成。服制改革后,纬帽、缨帽已不适用。纱缎小帽及小音花帽亦为各洋式帽所搀夺,销路顿狭。前有20余家,现仅存数家而已。会馆旧在福德铺水巷街。”建国前夕,布帽业已不复存在。建国后,只有竹帽继续生产,1954年7月佛山市合作总社《手工业基本调查统计表》对帽业统计,1953年有67户,从业人员140人,产值109787万元(旧币),主要品种有油光帽、中山帽、大钱顶帽、冲雨帽、青帽、得胜帽、完帽、罗帽、正金元帽、纺帽、铜古帽等数十个品种规格。后因布伞渐盛行,戴竹帽者少,加上竹器行业的不景气,制帽业日衰,至本世纪60年代制帽业已停顿。
钮扣
佛山钮扣主要品种有布纽扣、骨钮扣、铜钮扣等。民初《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铜、骨、钮扣“昔为本乡著名工艺,制造自女工。行销肇、潮各属及省外。尤以牛庄、烟台为大宗。前有20余家,近人喜用布结,仅存数家。”店坊多在筷子街等处。民国后该产品业已停止生产。70年代初期,佛山工艺厂以有机玻璃为原料,大批生产各类成衣纽扣,批量颇大,且为机械化生产。产品除销本市之外,还销全国各地。
漆器
佛山漆器从元代开始生产,至今已有600年历史,但产值不大,每年只有几万元(摘自《广东省漆器行业情况》)。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漆器佛山为盛,近省中工艺厂用福建漆为之,尤佳。”佛山漆器主要品种有漆皮箱、漆盒、日用品等。清末,佛山有髹漆行和漆盒行。漆盒行有数家店坊,多在汾阳街、承龙街等处。行会分东、西两家,东家为“同志堂”,西家叫“彩联堂”。髹漆行会馆在鹤园铺燕乔里。漆器生产一直持续到建国后,1962年有漆器工人31人,产值4.4万元;1963年有44人,4万元;1964年有54人,5.1万元;1965年60人,3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产品为儿童用品,如玩具、椅桌等,1966年有木玩具2.78万件,后该产品渐被现代机械、塑料、电动(电子)玩具所代替,漆器生产则被淘汰了。1968年后停止生产。
绒线
佛山绒线,分为头绳、绒线两行。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绒线行“由顺德容奇、桂洲等处购白丝交染房染就,用工锤挪使成熟。绒五色皆备,中以乌色为最普遍。售于内地四乡,广肇属各县、西北两江,大小20余家,多在畸岭街三角市等处。”会馆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于潘涌横街。该业于民国时期已经衰落,至本纪40年代歇业。
绒线主要用于刺绣、纺织及其他产品的装饰与衣服缝制之用,用途较广。佛山镇在明清时期,绒线品是一宗较大手工艺品,以至店坊聚而成衡衢,遂以绒线为街名,今城区福禄路绒线街,实乃过去绒线生产集散之地。
头绳,也是绒线产品之一,因多为妇女结发之用,故有头绳之称。古时,男女均有束发结髻,需用头绳者众,因而头绳制品大宗。民初《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本镇有头绳行。“绳用洋纱,以小机搓挪而成,大小不一。染料旧用四川花红粉,色牢难脱,近多用洋红粉,遇湿而褪红。销行四乡各埠及西、北江。约十余家。”民国后,发型改革,男不束发,女尚短发,用头绳者日少,头绳业也随之湮没。今市场所见之头绳均为棉、毛、丝、化学纤维等纺线染制成,多为妇女发型装饰之用,属实用纺织工艺品。
炮竹
佛山炮竹有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产地之一。《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炮竹“以硝磺、炭屑、煤纸等制成。多由本乡及附近四乡承造,按期寄回发售。惟炮引购自肇庆,销行四乡及港澳、南洋等处,大者数家,小者二十余家”,是本镇重要工业之一,为岁终仰食于此业者甚众。此业“与神道有关,近年各业之不振”,因而炮竹业大不如前。但在抗日战争(1937~1945年)前全镇有炮竹业178户,工人240人,产量为20648968市斤;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侵占佛山,炮竹业只存53家,80人,产量仅有5899705市斤,抗战后,1948~1949年,恢复到170家,238人,产量为11061947市斤。建国前夕,不少炮竹业者歇业,到1950年12月,只有101户,工人45264人(包括外工,建国前工人数是指入药技工人数),产量为4500000市斤。(1950年佛山市人委工商科301号案卷)1955年只有4户,工人15人,产值681200万元。(旧币),后因炮竹生产为危险品工业,在市区不宜发展遂被淘汰。
佛山炮竹业以经营为主,生产场厂多在南海邵边、盐步、横江、黄竹岐、大沥等乡,承造加工,按期收货,经佛山厂商经营内销与出口。建国后,佛山市场区炮竹烟花己停止生产,而南海县炮竹烟花生产则空前地发展了。1949年生产8221箱,而1985年生产炮竹烟花达44.16万箱,为1950年的8385箱的52.7倍,工业总产值达3257.08万元。南海县已是我国当代重要炮竹烟花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白铁灯色
清代佛山有白铁行,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多用旧火水罐或花洋铁制造各种器物,有颇精巧者,大小四五十家。自铁灯主要品种有灯咀、撙灯、街灯、烛台、各种神灯(灯盏)、桅尾灯等。建国前,电光照明还未普遍使用,居民多用使用煤油灯(火水灯),同时神道佛较多,各种神功用灯颇多,白铁灯色仍有较大市场。建国后,电力工业发展,广大城乡广泛使用电光明照,加上神功活动被废除,白铁灯色锐减。建国初的1954年仍有131户,从业人员51人。60年代后只有灯头咀继续生产,其余则已停业。70年代日用综合厂曾发展白铁帆船手工艺品,主要供外贸出口,不久也停止生产。
镜画
清代末期,佛山有车玻璃行与镜器行,均属镜画手工艺。“镜器行有数家”,经营品种有铜镜、玻璃镜等。自西洋油画传入中国以后,用油漆颜料在玻璃面上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镜画。本镇于清末时兴起,以商业经营为主。车玻璃则在玻璃上车制、划刻器型、花纹等,制成各种器皿、镜画工艺品。该业于民国后期己歇业。建国后至现在彩色镜画仍在经营,销售对象以本市及四乡为主。
棕草编工艺品
佛山棕草编工艺,主要品种有棕草绳、草席等。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之工艺厂“招工师艺徒染纱织造布匹、草席、藤品各土货发售……”由于佛山手工业发达,大批商品需要包装、捆扎提运,因而对棕草绳需求量大,是佛山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建国初仍有较大生产,1953年有41户,从业人员107人,产值84682万元(旧币)。1954年十人以下棕绳缆手工业39户,工人65人,产值26900万元(旧币)。合作化后成立了绳缆社,1966年生产绳缆总产值34.04万元,1968年25.66万元。后因该产品不宜在城区发展,于1969年绳缆厂结束,草棚工艺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