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如何向医生提问看病前了解些基本常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12 06:32:36
“这药能不能治好我的病?”“这药这么贵,为什么不给我开便宜药?”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不会问问题”的患者遍地都是,让医生哭笑不得。有专科医生疾呼:希望患者看病前“做好功课”,进行有效咨询,在针对自身提问时可主动介绍详细症状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看病前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一位姓王的医生这样表示:“对于患者来说,命都只有一条,人人都会希望有最好的服务、最实惠的价格、最佳治疗方案,但在医生眼中,医疗资源有限,排队等待看病的患者那么多,不可能一一满足患者个体的情感以及安全感需求。”
“掌握信息的严重不对等甚至可以高度浓缩到医患在诊室的一问一答中。”“经常有患者问药物有没有副作用?”不少医生表示,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是常识,患者频问“肤浅问题”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体现,也是耽误等待看病患者的时间。
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张华教授表示,不是医生不愿意回答,而是很多问题医生实在无从回答。如涉及以下问题:1.涉及法律官司医疗纠纷;2.评价其他医生治疗合理性;3.治疗检查费用; 4.非本专科的其他专业性问题;5.保证药效、疗效。
有效做好提问前的“功课”
张华认为,患者看病前后做好相关“功课”确实有利于医患双方沟通和提高看病效率,而“有效率”地咨询问题可以做到以下三步:
1.常识性了解:可以先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疾病情况,在一些大型健康网站输入“关键词”如“肝癌”、“肺癌”,分别查询站内文章和论坛文章;对疾病会有常识性的了解。
2.看其他患者发言及相关回复:张华举例,很多患者问的问题都是雷同的,看病之前患者可以在不少咨询网站的咨询留言回复中查询以往的相似咨询留言,可以“关键词”搜索,这样可以做到“心里有底”,也筛选掉一些不必问的问题。
针对性提问且细述自身症状
张华表示,当“功课”做好后,患者到诊室就应该就自身病情有针对性的提问:因为医生看病时间有限,患者可以集中关键问题提问。以下几条可供参考:
1.有备而来。在去医院之前最好把要说的几点写在纸上,这样您就能够简单明了的说明病情。
2.打开话题。对有些疾病不知如何向医生提及时,可以这样说:“医生,我怀疑自己患了××病?”不要害怕提出有关个人隐私的任何问题,因为医生的职业使得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处理任何敏感的问题。
3.细述症状。详细地述说您的症状,这样医生会做出更正确的诊断。
4.全面了解。患者有权利要求医生对你的疾病进行必要的详细阐述。以下问题可根据现场等待患者是否多等灵活提出:
了解了我的症状后,您认为我患了什么病?我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病?我的病严重吗?有危险吗?您怎么帮我治疗?这样治疗对我的病有什么好处?我现在正在服用某种药物,能不能与您给我开的药一起服用?在生活习惯方面,我应该做哪些改进,能够帮助我恢复健康?我下次应该什么时候再来看?
5.及时澄清。如果医生的用词过于专业,概念过于复杂导致患者弄不清意思,要讲出来,遇到不明白地方要问清楚。
医生要会看病还要会做人
“其实医生是有社会属性的,在看病之外,还牵涉到患者的心理、经济状况、家庭、社会因素等等,医生必须承担多重角色,但目前中国的医生普遍做不到。”张华说,这就出现了:医学内的没必要和患者解释,医学外的和患者解释不了的现象,导致不少患者“气难平”。
“美国医生要求一名毕业生成为职业医生之前必须学会医患沟通、医疗相关法律、保险、责任规避等才能上岗,而中国目前的医生可以说只会看病不会做人!”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国际上不承认我国医生的行医资格,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的医生没有经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系统培训。记者获悉,今年5月,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工程启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了全国首家培训基地。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师的职业责任、医疗法学、医师与病人的沟通技能、与病人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向病人通告坏消息的艺术等,使广大医师学习人文医学的基本常识,掌握沟通技巧。
(转载自《广州日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