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肥胖埋下“心血管炸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26 08:23:51
东方网9月28日消息:“古月和高秀敏的心脏问题发现太晚了,如果他们能活着送进医院,抢救的成功率可高达96%。”在昨日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心脏日活动上,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络主席葛均波感慨地指出,冠心病的发展其实早在儿童期就已开始,但直到中年才有明显症状,为此专家呼吁要减少“小胖墩”,降低心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
心血管病成“第一杀手”
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肥胖与心脏病”。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说,根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现在远远超过其它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全世界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预计到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将增加50%。
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患者死于冠心病,平均每天就有7000多人因心血管病而死亡,而肥胖是与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据统计,体重超重20%的人,其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就比正常人高3倍。
“胖墩”血管早早“亮红灯”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冠心病的发展,远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葛均波表示,如果把动脉血管比喻成高速公路,而从儿童时期就逐渐累积的动脉粥样硬化好比是逐渐拥挤、堵塞的车道,这条“公路”并不会在单一车道不通时就堵车,而是交通渐渐不畅,最后栓塞率达到70%以上时,心肌严重缺血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堵车”症状,如胸闷、胸痛等。此时,发病的男性大多在40岁以后,而女性相对晚10年以上,在绝经期后达到与男性同等的发病率。
为此,预防少年儿童中越来越多的矮胖体型,也就是俗话说的“胖墩儿”,对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具有深远影响。这些孩子十多岁时,血管的栓塞程度已经处于疾病阶段。超重的儿童成长之后,在65岁前患心脏病及中风的风险,会比正常孩子高出3至5倍,此时,他们动脉中的粥样硬化,就好比薄皮大馅的饺子,动辄就破,而且体重增加还会伴随着胆固醇和血压升高,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在遇到突然外伤、情绪刺激、感染、高血压等外界因素影响时,会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意外事故,往往猝不及防。
专家建议>>>
专家呼吁,只有“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对中国人的体形而言,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是肥胖,应该引起警惕。
在膳食上要注意健康的烹调方法,限制盐分和糖分的摄取,少吃含脂肪高的猪肉,多吃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类,同时增加含钾、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豆制品等。
此外,专家建议成人每天要进行30分钟运动,儿童应进行60分钟体能运动。上班路程如果在半小时内,则不妨安步当车,增加运动。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