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0精神类疾病难以承受医患比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2-31 00:38:09
“我国精神病专业医生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比例差距高达1:20000,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比例差距更高,社会惯性心态和制度障碍正在成为破解精神障碍最大难题。”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留学德国的精神病学专家郑良缘告诫人们。
卫生部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真正具备精神病诊疗能力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却很小。
郑良缘告诉记者,作为精神疾病的高发地区之一的北京市,有各种精神、心理障碍人群超过100万,但只有600多名精神病医生,相当于平均每位医生要为2万多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即使加上登记注册的心理咨询医生,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从事多年精神卫生工作的安定医院姜佐宁教授告诉记者,北京地区的精神病人数量上升迅速,特别是焦虑症、抑郁症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病人明显增加。其中焦虑症病人的患病率已经从以前的不到2%,上升到了3.5%左右,老年痴呆病人也有10万人左右。
一方面,精神病和心理疾病诊疗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仅靠“临时客串”无法彻底解决精神和心理疾患;另一方面,则是培训体系和资格认证部门仍很不规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胡顺之教授介绍,我国目前3000多名心理咨询从业人员,95%以上仍集中在医院和学校两个领域。相对于美国每千人中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德国每两千人中有一名咨询师的比例,我国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和分布上,和发达国家都相距甚远。
专家认为: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社会惯性心态”是造成这类学科人才不足的关键因素。精神病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是难以启齿的疾病,病人及其家属都承受很大的压力,试图掩盖家中病人或自己病情成为这类患者和家庭最常见的做法。这种因素导致精神病学医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重视不足”―“人才匮乏”的循环怪圈。
郑良缘呼吁:我国应通过知识普及等方式,改变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这样才能促使“身心健康”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记者何丰伦、孟昭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