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儿童喂养误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1-31 06:15:10
值此世界卫生日之际,为使读者增加妇女、儿童保健知识,进一步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我们特刊发一组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所谓儿童喂养,包括对婴儿摄入食物的制备、喂养人的行为、婴儿接受喂养时的行为和喂养环境等。为了解我国城市的儿童喂养状况及其与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理发育间的关系,我们在城市中选择了48名婴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孩18人,女孩30人,除1人为低出生体重儿、2人为巨大儿外,其余婴儿均为正常出生体重。48个主要喂养人的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21人是孩子的妈妈,15人是奶奶、姥姥,12人是保姆。他们的喂养行为如下:
休 闲 居 编 辑
喂养耗时多数为12分钟,最短3分钟,最长34分钟。
食物制备多数家庭是单独给婴儿制备食物,有小儿专用餐具,卫生状况比较好。
食物种类各月龄之间儿童的进食种类有差异,月龄越大的孩子,每日摄入食品越丰富,能摄入8种左右食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换乳期食品添加时由少到多的原则。
喂食次数每日喂食总次数平均为7.29次,其中换乳期食物添加2.67次。同时,平均每日有4次吃母乳和牛乳,吃1.27次水果。
喂养位置有面对面喂养、侧抱喂养、躺着喂养,还有喂养人追着孩子喂食。
喂养环境大体可分为安静喂养环境(喂养过程中只有喂养人和儿童或还有1~2人在场)和喧闹喂养环境(婴儿进餐时,至少有4个以上大人在场,环境比较嘈杂)。也有的家庭在儿童进餐时开着电视,播放孩子喜欢的节目。
喂食速度我们发现,奶奶的喂食速度最快,其次是保姆,妈妈相对较慢。最快的喂食速度达到每分钟12口,喂养人是孩子的姥姥,吃的是鸡蛋羹和稠米粥,她一手侧抱着孩子,一手以极快的速度给孩子喂饭。姥姥说:“不快点喂,孩子就不吃了。喂快点儿,孩子可以多吃点。”据观察,50%喂养者的喂养频率是适中的,基本上是在前一口饭完全咽下去以后马上喂第二口,较好地保持了孩子进餐的连续性。喂食速度慢的,一般等前一口饭咽下去以后,稍停顿才喂第二口。有些孩子的吞咽速度比较慢,以至整个喂养速度变慢。
喂养与交流观察发现,多数喂养人在喂养期间能够和孩子进行交流,包括和孩子对视,说话,对孩子微笑,能及时对孩子的一些动作和语言给予反馈等,但比较缺乏交流技巧。(北京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游川院长丁辉)
走出儿童喂养误区
误区1:大人怎么方便怎么喂
这是一种以成人作为主导地位的儿童喂养方式。
选择合理的喂养位置是建立喂养关系的首要基础,关系到喂养能否成功。面对面的喂养位置是以婴儿为本的喂养方式,已经得到国外学者的推荐: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位置,让孩子坐在儿童车或者儿童专用小餐桌里进行喂养。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①儿童坐在车里比较安全,不易跌落摔伤。
②儿童手脚可以自由活动,不受束缚。
③便于喂养。
4儿童能随时看到喂养者的眼睛,便于喂养者与之交流。
⑤有利于孩子观察食物和自己取食,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和良好的进食习惯。
⑥有益于集中小儿注意力。
误区2:喂养环境无关紧要
有的婴儿是处在一个大家庭中,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聊天,使喂养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喂孩子,也不能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国外专家认为,儿童喂养环境应该是中性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喂养环境比较安静的,婴儿一般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进食和与喂养人的交流上。
有的家庭在给儿童喂饭时开着电视,喂养人在孩子集中精力看节目的时候把饭喂到孩子嘴里。其实,这既不利于儿童与喂养人间的交流,长此以往,还可能降低儿童对食物的味觉敏感性和对饥饱的感知力。
误区3:喂得快孩子长得壮
研究显示,如果喂养人保持快频率的喂养,则有可能养成儿童吃饭快的习惯,而养成这种习惯可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危险。
误区4:孩子不用学吃饭
在24个10个月以上的小儿中,我们只看到4个孩子得到了学吃的机会,其他都是喂养人在孩子抓碗或勺的时候把孩子的手挡住。多数家长说:“要是让孩子自己吃,弄得哪儿都是饭,太脏了,还是大人喂干净点儿。”
事实上,10个月以上的小儿手指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孩子也有了自己进餐的强烈愿望,因此是儿童开始学习自己吃饭的适宜阶段。让儿童学吃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增强孩子对进食的兴趣。第二,锻炼孩子手指小肌肉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第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等。
误区5:给孩子喂饭不用学
很多喂养人认为给孩子喂饭不用学。他们在给孩子喂饭时,没有为小儿描述食物的特点和进食的情景,不懂得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而且很容易做到。人们普遍缺乏喂养知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因此社区卫生机构应当拓宽宣教途径和增大宣教力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