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转基因食品的神秘面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31 12:49:59
究竟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否有营养?这些问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转基因检测博士许文涛先生,让他帮读者解析——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一个新名词。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就是生物技术的产物。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价值、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分为四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这类食品比较多。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小麦品种含高蛋白质较低,将高效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烘烤性能。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如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批准登上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如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转基因食品能使食品营养价值更高
专家告诉我们,转基因实质上也是一种“杂交”。比如:在我国抗虫棉产生以前,棉花是需要打药的,在打药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发生农药中毒。抗虫棉产生以后,就消除了中毒的可能性。
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原本目的就是使食品性状更好、营养价值更高、提高消费品质。但是由于它的特殊生物性能,从它开始产生就受到了种种非议。
更多科学实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1993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实质等同性原则正式应用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最早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
更多的科学家用实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也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转基因食品无非是注入了抗病虫的基因以达到甚至超过喷洒农药的效果。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获批的转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
鉴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其都持谨慎态度。欧洲议会通过的新法规虽然取消了对转基因农产品贸易实行了5年的禁令,但在允许这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同时,要求必须对转基因成分超过0.9%的产品予以标明。法规还要求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者详细提供各个生产环节的情况,并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可以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方式进行限制,以避免“感染”传统的农作物。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有严格的控制机制。早在1993年,国家科委就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指导全国性的基因工程开发和研究;2002年4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申报与审批以及标识,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在我国,凡是转基因食品,强制要求在显著位置标示。
专家提醒消费者,经过我国各个部门层层把关,凡是获国家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