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爸爸(附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9 04:03:42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某天,你突然发现昔日对你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的宝宝开始觉得你这个爸爸不过尔尔,与他某某同学的父亲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休 闲 居 编 辑
还有某天,你意外地感到孩子向你提的某项要求并不是他真正的需要,而是因为“人家如何如何”。此时,你会觉得难过?沮丧?失败?
社会往往要求男人“事业有成”,家庭要求男人做“顶梁柱”,所以,孩子也要求爸爸“无所不能”,这样,男人的压力能不大吗?虽然孩子的这些表现的确是您不愿意见到的,但他能有这样的表现不也说明了他的思想在日渐成熟,他的情商在一天天地提高吗?这何尝不是一个进步呢?
当然,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比爸爸”不仅给当爸爸的您带来很多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那么,爸爸们该如何应对呢?看看下面的爸爸是如何做的吧。
换个角度
陈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为了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咬咬牙把他送进了“贵族幼儿园”。在这里,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是“某总”、“某经理”、“某老板”,像陈先生这样的小职员是极少的。开始儿子并不知道这些,直到那一天,他与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那个同学傲慢地对他说:“你狠什么啊?你爸爸是我爸爸手下打工的你知道吗?你再狠我明天就让爸爸开除他!”
儿子很懂事,发生了这件事后他没告诉陈先生,只是拒绝去上学,强烈要求转到普通幼儿园去。陈先生到学校里和老师交流,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他为儿子的体贴所感动,也为自己的身份居然给孩子事来压力而难过。他开始怀疑自己想方设法让儿子上所谓的“贵族学校”究竟是不是正确,现在是不是应该放弃。他决定和儿子好好地谈一下。
像成年人那样交谈,陈先生告诉儿子自己了解他的想法,但他希望儿子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你的爸爸的确不如某某同学的父亲,他钱挣得没人家多,地位身份也没人家高,可是他让你和人家的孩子上一样的学校!同样昂贵的学费也许只占别人家庭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我们家却占了30%;同样的入学门坎,别人也许只要吩咐几句,我们家却是用尽了一切关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爸爸爱你!花的钱、付出的心血与寄予的期望是成正比的,在学校里你们的身份是平等的,与父亲的地位没有关系!”最后,陈先生让儿子自己选择去留,孩子在用心思考了一夜之后似是长大了很多,第二天他告诉父亲自己决定继续读下去:“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
若发现孩子在“比爸爸”,很多爸爸会大光其火地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比成绩?比功课?”其实真正聪明的作法是不去点破,你只要告诉孩子:“我们爱你,已尽力给了你最好的!”只要让他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他自会领悟你未说出的真意。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很多情况下,一旦攀比的失落转化成好胜的动力,孩子反而会变得更懂事,也更有出息。
善于利用
张先生的女儿在寄宿制幼儿园上中班。两年前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张先生买了辆奥拓。每个周末,幼儿园门口来接孩子的车总是挤挤地停满了整条马路,在这长长的车龙里从奔驰到本田什么都有,小奥拓也许是最低档的车了。以前女儿太小,从未注意过这点,可自打上了中班后她不知怎么就懂了“原来车子是有贵贱的”!开始只是闷闷不乐,后来发展到周一去学校时不让张先生把车停到幼儿园门口,而硬要在附近下车。问她原因先不是肯说,左哄右骗地,张先生才知道原来女儿觉得这奥拓令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上!
知道原委后张先生很是震惊,但他没有当即粗暴地指责女儿,很快又到了周末,张先生胸有成竹地去接小公主了。他带着女儿从校门口的车龙前走过,大大方方地教她这是什么车,那又是什么车,然后向女儿指出这辆车是什么牌照,那辆又是什么牌照,最后来到自己的小奥拓前,张先生告诉女儿:“这是奥拓,的确不是什么好车,但是你看这牌照,是‘Z’字头的,它的意思是‘这是自备车’,是我们自己的车!前面那些高档车不一定就是自备车。”女儿并不是很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但她开始懵懵懂懂地感到坐一辆普通的自备车比坐那些公车私用的高档车要光荣得多。
而后的几个星期,张先生不失时机地向女儿介绍车与车的区别,牌照之间的差异,他甚至借机开始爱国主义教育,让女儿同他一起开始期待价廉物美的国产轿车终有一日会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取代那些进口车……也许若干年后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会了解到那些未挂“Z”车牌照的高档车中也有很多是私车,但因为张先生善于利用、因势利导,在女儿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建立了“只有自己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才用得安心而踏实”这个观念了。
试着了解
朱先生是一名司机,工作的便利使他可以经常用车接孩子上下学,在这所普通幼儿园里也算是蛮显眼的了。可是两个月前因为公司效益不好,朱先生下岗了,好容易费尽周折重新上岗,但已无车可开。这本是极正常的事,可孩子却不开心了,他吵着要爸爸打车接送,拒绝坐公交车,说这令他“很没有面子”。朱先生爱子心切,满足了他几天,但每天来回20元的车费是一笔很大的、不必要的支出,而且他已经感觉到孩子在悄悄拿他跟同学的老爸比较了。
为了改变僵持不下的情况,他决定让儿子试着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条件。儿子才上幼儿园中班,直接算帐给他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朱先生先让他建立起一些金钱观念:带孩子买东西时会告诉他物品的单价,然后给出一个概念,即这个单价占了我们家庭收入的多少,我们的全部月收入可以买几个这样的东西。有时儿子要某件昂贵的玩具,朱先生会很直接地告诉他“我们买不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刻意地掩饰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儿子非常地渴望,那就告诉他:“如果你少打多少次车,少上多少回肯德基,少……那么我们就能把省下来的钱来买这件玩具。”原以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没想到几个月后朱先生意外地发现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他开始体谅父母、体贴家人,开始明白任何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孩子虽说是孩子,和身边的小朋友“比爸爸”只是踏入社会后很自然的表现,总有一天,他们要完全地走进社会,了解这世界上的许多所谓的“不平等”。从前我们总是想“给孩子留一块净土”,于是把他们放在象牙塔中以远离尘嚣,可这样做真的对吗?当孩子有一天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或现实的无奈,他是不是会更加失落呢?其实,像朱先生那样早一点让他试着了解事实,非但可以使家长少一份压力,于孩子而言又何尝不是得到一份成长必经的阅历呢?这才是聪明的爸爸!
文/许铭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