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地走向成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8-11 18:51:19
常艳春(下文简称“常”):听到很多关于孩子们不快乐、厌学的消息,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郑新蓉(下文简称“郑”):可能主要是因为孩子缺乏缓释的空间、时间。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设置缓冲的机制。有一首被改编了的歌曲最能表达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之情(括号内为原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小书包
)?我去炸(上)学校,老师不知道(天天不迟到),点着了(爱学习),我就跑(爱劳动),‘轰’的一声学校完蛋了(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休 闲 居编 辑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一种赌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成为赌注,可是孩子们一旦出了校门就再也进不来了,哪怕很短的几个月的时间。
常:那么,家长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对策才能帮助厌学的孩子走出困境?
郑:我觉得,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功利的爱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全家人生活和关注的中心,家长的无私和牺牲无条件地满足着孩子,同时也给孩子一种错觉:这世界没有他得不到的东西。家长爱孩子是自然的,但家长的爱里却暗含功利目的:孩子要出人头地,才对得起家长的付出。于是,我们所见的各种各样的“开发班”、“提高班”、“速成班”等,便应运而生。然而走出家庭,孩子不可能再成为中心,挫折和尴尬将导致孩子怨恨家长。
形成关心孩子终身幸福的观念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对人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在关心孩子智力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他的幸福。纵观人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和失败做斗争,而成功只是一种很主观的状态。所谓成功,应该是多方面的。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普通人才是多数。幸福的人,有安全感,有爱心,与人相处和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建立在对他的正确认识上,拔苗助长不可能让孩子得到幸福。
给孩子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人的一生,1/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智力、个性、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孩子,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和决定。能经常和他在一起,欣赏而不是挑剔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存在误区,他们对孩子责之苛严,弄得家庭气氛紧张。因此,家长要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专业书籍等,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缩短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家,解除压力,才能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成长。
实施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指的是不超过孩子能力范围,但又不能轻易做到,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后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教育。体验教育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有一个思想准备:任何获得,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挫折只是暂时的。同时,要允许孩子犯与年龄相当的错误。孩子犯的错误,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家长要善于利用这笔财富,将负面影响变为正面影响。
加强和学校的联系 学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社会的新观念已进入课堂,并对新生代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而家长由于职业不同,不一定能跟上观念的更新,有些想法难免和孩子的想法相冲突。因此,家长应该和学校取得联系,经常从学校得到最新信息,关心课程改革,了解课改新动向,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帮助,构筑一个与学校课程改革同步的家庭教育环境。
常:有许多家长,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就强迫他们学习数学、语文知识。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否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郑:你提到的那些家长的做法并不科学,提前学会小学阶段的知识,容易使孩子失去“新鲜感”和求知的动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什么益处。儿童的发展,从心理学史上看,有两种主要观点:“成熟优势说”和“学习优势说”。成熟优势说强调的是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与之相宜的学习活动,反对过多、过早的外部干预;而学习优势说则刚好相反,强调积极地外部干预,提前开发心智潜能。尽管理论界对成熟、学习和发展三者关系已达成共识,即成熟是学习的前提,学习可以促进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竞争的影响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家长们热衷的仍然是学习优势说。许多研究表明:超过孩子身心承受力的外部干预会导致孩子厌学。因此,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目追风。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这与家长的遗传有关,要打造孩子,先认清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不足。作为家长,不是去预见和规定孩子的未来,而是慧眼识珠,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当代社会,掌握多少知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作为,具备一种敬业的态度,掌握做事的科学方法才能使人受益终生。
常: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在成功和快乐中做出选择?
郑:追求成功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把成功看成人生的全部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在中国,快乐和成功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原因就是成功在中国很难。在社会分化、淘汰、选拔的机制下,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关键性的选择。首先要由普通人变成受教育的人,还要变成人才,成为人才之后,还要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环节都在淘汰和选择。我认为,成功不一定要和快乐挂钩,我宁愿要一个快乐但不够成功的孩子,也不愿要一个成功但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别人快乐的孩子。家长们为什么只追求成功而放弃快乐呢?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的评价机制上,不知道有成功和快乐两种选择。生活中有很多快乐,如果一个人知道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快乐,那么他对成功的追求,对标准化的依附,就会有一种审视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快乐过,那么他就只知道成功这个尺度可以衡量人生。我们现在过早地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建立快乐的权利,孩子就只知道成功这一个标准了。
郑新蓉,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少年儿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妇女研究会妇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以来承担国家级主要课题13项,撰写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9部。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前期起草和调研。(文/常艳春 责任编辑:蔡葵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