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托幼园不是保险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22 06:40:14
近日笔者收看电视在专访小学生寄宿现象,继而有感于寄宿的低龄化云云。殊不知在上海已经涌现出一批“超低龄化”的寄宿生,那就是学前儿童,甚至有1岁多婴幼儿的父母前来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信息部,热切地询问哪里可以全托。在谈论寄宿本身的优劣之前,不妨先溯根求源,探究一下“寄宿”热产生的背景。
社会节奏的加快。“e”时代的人们已身不由已地卷入日新月益的社会生活。工作对人的要求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做一个餐厅服务员也要求你全力以赴,否则便无法在激烈的竟争中立足。在时间的稀缺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就好象快餐、E-mail类的大行其道,方便快捷的“全托”自然博得部分父母的青睐。
休 闲 居 编辑
学习型社会的确立。竟争的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不管你以前有着怎样辉煌的学历或实绩,你都不能回避迎面而来的各种新的挑战。“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因为领袖的教诲,而是出于职业者的切肤之痛。专业、外语、电脑样样要学,时间从哪里来?只有挤占闲暇时间。而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这就意味着亲子交流时间的锐减。
家庭模式的小型化。在过去群族聚居的大家庭里,老带少、大带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总可以找到援手。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可没这份福气了,一家三口独居一隅,一旦有什么事情,孩子的托付便成了大难题。找保姆?想想由此带来的诸多烦恼,许多父母大摇其首。
家庭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婴幼儿父母大部分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一族,自身的文化素质的经济条件都较好,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便难以避免对下一代的高期望。相比老一辈带养的“过时”和外聘保姆的“不规范”,“科学规范”的“寄宿”便成为优中之选。
于是在上述种种的原因之下,家庭、事业彷徨难顾的父母们做出了“寄宿”的决定。
其次,寄宿幼儿园究竟如何呢?据不完全统计,现上海共有各种办学主体的“寄宿”制幼儿园2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仅有4所,而私立、民办和股份制占到一半,且大多集中在白领云集的徐汇和浦东新区。另外,还有几所专门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园所。可以预计,随着中国加入WTO,“寄宿风”会愈演愈。应该说,有“寄宿”班的托幼机构一般设施、师资等条件也相对较好。但“寄宿”对孩子发展的近期及远期影响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研究表明,寄宿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对人和物的关心,非寄宿的儿童则认知发展较优,也即两种方式各有优劣。父母、教师和教育专家对此的反映也不尽一致。
其中,最大的硬伤就是寄宿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据调查:77%的寄宿制幼儿每周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仅1至2小时,而逾83%的全日制幼儿可有多达5小时以上的交流亲昵时间。由于幼儿寄宿后与父母没有充足时间交流感情,难以产生愉快温馨的亲情,导致情感上的隔阂、冷漠。但无论何种方式父母都应尽量和孩子接触,试想如果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丢给祖辈或保姆,那和全托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第三,既然寄宿制幼儿园符合父母和社会的需求,又确实存在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改进或弥补不利因素。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请相关政府部门、寄宿制托幼园所和有意的父母参考:
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对母婴的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以及相应的制度保证,使得婴幼儿家庭能健康有效地行使其育儿功能。比如,瑞典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额投入,英、美等国由政府发起的各种早期开发计划。最近英国又在蕴酿专门针对学前和残障儿童父母的劳工法案,即可向雇主提出适合自己的弹性工作时间。从而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宽容和支持氛围,给父母寄宿与否更大的选择余地,最终提升亲子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好审批关和督导关。父母在选择园所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只能听信幼儿园的一面之辞。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象管理示范园一样定期督导验收、进行专项教研、科研,或确立一种父母反馈公开、透明的渠道,相信将有效地消除管理上的盲区,使之真正达到科学规范。
对寄宿制托幼园所来说,如何营造在园家庭气氛、做好父母工作是当务之急。在德国的家园合作中,幼儿园与家庭双方是共同配合的关系。我们的幼儿园却往往以专业指导者自居,家园之间是一种单向的配合关系。实际上,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提供大众消费,应在注重育人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提供品种多样、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优质服务。比如,寄宿制幼儿园是否可以尝试请父母轮流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讲睡前故事。毕竟,再完备的设施和服务也无法取代孩子心理上父母之爱的缺失。
父母要明确的是不是把孩子送进去就完了。正因为寄宿班幼儿亲子交流的时间短,父母更要注意不在交流质量上打折扣,和孩子在一起时就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当然也应避免“补偿心理”或“歉疚心理”作祟,对孩子百依百、倾其所有,反而会得不偿失。有报道称,今年“六一”刚过,医院儿童门诊量骤增,原因就是父母的过度“补吃”、“补玩”。其实,就是在家里讲讲故事、做做手工,也能体验到极大的天伦之乐。
采编自学前教育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