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中幼儿和教师关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22 21:48:44
区角活动是幼儿在自由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看似随意的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让幼儿能在区角活动中通过自主活动达到教育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地位,时时把握好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并进行适度的指导。但在实际过程中究竟如何体现这种关系?教师应该承担何种角色,才能起到主导作用;幼儿应该如何参与活动,才能体现出主体性?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答案,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灵活的判断与处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有效
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效果。
通过这三年来的区角活动实践和探索,我对此有了一些体验和感受,认为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一个是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另一个是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儿童。前者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后者则是真正做到儿童是活动主体的关键。休 闲 居 编 辑
一、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她把这一教育过程概括为——大胆地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角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
1.在观察的基础上,调整对不同层次幼儿的指导行为。
幼儿在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可玩性是否比较强;教师要留意幼儿是怎样操作和使用这些材料的;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分析该孩子达到那种心智水平,教师如何为该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帮助或合适他的“最近发展区”的材料。
案例1:大班美工角
瑶瑶和星语正在美工角活动。她们非常专注地根据墙面上折纸的图示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我们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清楚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瑶瑶的困难是在第三步的正方形,星语的困难是看不懂图示上“翻转”和”打开”的标记。为此,我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瑶瑶我用手工纸更为直观的把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折法定格展示出来,为她铺垫一层台阶,帮助她解决这个难点,再放手鼓励她进行自我学习。而星语我就对每个标记的意思逐一解释,让她能读懂后,再去尝试,最终她们都成功了。
案例2:大班计算区
我们在计算区内投放了许多数数操作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在个别活动中都能进行有规则地数数,准确率很高,如果再进行这方面的集体教学就没有必要了。而在不规则排列的数数活动中,许多幼儿出现了困难,于是我们决定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怎样才能不漏数,不重复数?孩子们在讲座中,纷纷介绍自己的“好办法”:我是用左手指按住一个图形,从它开始往下数就不会漏掉了;我是记住从红色图形开始当选就不会多数了;我是先数上面一群,再数下面一群……这些来自于幼儿的“小秘诀”,经过交流、分享和教师的归纳后,为孩子们在不规则排列数数的问题上扫除了障碍。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耐心地观察儿童,一切教学活动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进程与发展速度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老师应耐心而深入的观察,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强项和弱项、优点和缺点,确定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教师与儿童之间这种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
2.有效的观察必须学会忍耐和少干预。
区角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
案例3:大班计算区
浩浩正在玩扑克,宗宗走过来站在他的身边观看。浩浩抬头看着宗宗说:“你到其他地方去玩吧。”宗宗不理他,自顾自的拿起扑克牌说:“这张牌错了,方块5不能排在红桃6下边,你不会,让我来。”浩浩伸手去抢宗宗手中的牌:“这里我在玩,你走开。”宗宗抱紧双臂,护着手中的牌说:“你错了,让我来。”“老师……”浩浩大声地喊着,并用求助的眼光看着不远处一直在观察他们的我。我并没有走过去,只是伸出手指做了个安静的动作。浩浩见我没过去,朝着宗宗瞪圆了双眼,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说过的,这个游戏只能一个人玩,你要玩的话等我玩好了再来。”宗宗看看我,又看看浩浩把牌扔在了桌子上,咕哝了一句;“那你玩好了给我玩。”便走开去找其他内容玩了……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发生冲突时,我常常是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根据冲突程度来决定是否介入。在案例3中可以看出,浩浩对教师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很清楚,如果他请求教师帮忙而我马上就去干预,那他就没有机会帮助同伴明确规则,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更没有机会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收敛他人。在这一过程中,我看似只是一个旁观者,但事实上是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无形的自我体验的空间,使孩子冲突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调节自己过度的行为,学习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试想,如果孩子一发生争吵,我就急于以权威的角色替他们作出这样、那样的安排,孩子积极的实践体验又任何而来?长此以往,只能使孩子养成告状,依赖成人的习惯,不利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由此可见,区角活动的观察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我们教师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二、尊重孩子,倾听孩子
每个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应真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需要、愿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激活幼儿幼小的心灵,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在下面的案例中让我领悟到当你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接受孩子的情感、想法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异常的精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案例4:大班“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主题的区域活动
我们教师已给幼儿介绍过各国的各种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外貌性。让孩子知道黑人生活在非洲、白人生活在美洲和欧洲、黄皮肤的人生活在亚洲的常识,并已带幼儿看过录象。孩子在做人种与陆地配对区域活动的游戏时,陈陈把黑皮肤的人放在了欧洲,康康把白皮肤的人放在了亚洲,放完后两个人还互相不无得意地笑了。我见了情景后,没有马上表态,而是俯下身,轻轻的问陈陈和康康:“黑人为什么住在欧洲?而白人住在非洲?红头发的人又跑到亚洲去了呢?”两个孩子闪着智慧的双眼,回答说:“黑人是到欧洲去学习和工作的,白人到非洲去旅游,红头发的人其实也是黄皮肤,只不过她的头发染过了,因此放在亚洲。”听到孩子们理直气壮的解释,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了欣慰的微笑。看到我赞许的眼光,孩子们得意极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这告诉我们,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各方面发展水平,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使教育促进孩子的潜能、个性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平时或超出平常的表现和举动,在你给孩子下批评或表扬的结论之前,最好问问孩子为什么,而不要用“你怎么乱贴、乱画?”等口气,一下子否定孩子的创作,多听听孩子的说法,尊重和理解孩子,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尊重和承认孩子,孩子就会肯定自己的进步,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成为了孩子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最强烈的一种动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案例4中我并没有将成人的知识和看法强加给孩子,更没有用教师特有的权威和地位来影响孩子,而是在倾听、了解孩子想法之后,用赞许的目光来认同孩子的行为。
案例5:大班结构区
孩子们在结构区搭了几辆大吊车,琦骑在大吊车上画了一张老虎皮,而且非常仔细、认真地给老虎皮涂上醒目的红色,并张贴在结构区。我带着疑问的眼神望着他,“大吊车前为什么画张老虎皮?这张老虎皮代表什么意思?”琦琦告诉我和小朋友:“我在图书里看到过大吊车前有老虎皮。”琦琦并把图书翻给老师和小朋友看。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书里,为了表示大吊车的危险,特地张贴危险的标志——老虎,告诉孩子从这里走危险,因此,孩子的印象中大吊车就是老虎。琦琦觉得今天干了一件大事,他做了老师的老师。
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多与幼儿进行个别谈话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轨迹,倾听孩子各自的想法和做法。应根据不同情况适时适度的介入幼儿的活动,对孩子的活动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帮助和合作。在案例5中,我倾听了孩子的理由之后,为了进一步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图和需求,与孩子一起寻找和探索证据,进行分析,让大家得到一个可信赖的结果。不过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要对活动过多干预,要善于及时退出。
总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必须摆脱集体教学中教育行为的桎梏,相信幼儿是独立的、有巨大潜能的、会自己学习的同时又是个别差异的人。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当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应当从幼儿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变为幼儿发展环境的提供者;从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从幼儿活动的直接知道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辅导者;从幼儿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变为幼儿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合作者;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幼儿学习潜能的发掘者。
湖州市湖东幼儿园 王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