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道:面向世界问题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27 15:59:48
教育要“面向世界”,作为一种要求,好像已经一语道破。但是,从具体理解和实际体现来说,还有许多问题必须搞清楚。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更是如此。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休闲 居 编辑
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是对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一种敏
感反应,主要是为着“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这两种需要。
“全球化”的概念,首先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索雷亚·奥斯汀在1986年提出来的,它是指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简单地说,全球化就是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和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融合与协同,并进而反映到教育的模式上,使教育也向“全球化”发展。其内涵是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承担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加入WTO以后,显然要更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全球化进程。
据有关专家介绍,教育方式的全球化,是指通过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手段来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国际化,让孩子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纳入自身。教育行为的全球化,是指由于经济、文化的开放,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来实现,其表现是各国互相派遣、互相接纳留学生。承担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全球化,是指教师不再仅限于国内,而会有各国教师之间交流互换。教育理念的全球化,是指对各国的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思维、教育内涵互相融会与综合。总之,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要培养造就大批不仅能够进行国际交往与交流,还能公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一代新人。
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当天,由中国教育学会、苏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教育论坛”在苏州开幕。会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与国际对话的人被各界专家和政府官员所强调,外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被前所未有地一提再提,培养包括智商、情商、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精神、合作精神在内的多元智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等众多人士慷慨激昂地呼吁:以牺牲国力、牺牲一代代的人口素质、牺牲孩子们快乐童年为代价的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状况,不能在中国再继续下去了!当众多企业家诉说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员工短缺时,我国“情境教学”的创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充满感情地说:“你们要的创造型人才我培养不出来呀,孩子们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丰富的人文体验被剥夺,像小鸟,在笼子里呆久了,出去不会飞。企业家,你们要出来说话,告诉家长,告诉社会,你们需要的能够获得成功的究竟是什么人。”
邓小平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求办教育的人要有世界眼光,要按照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需要来培养人。前述企业家们的渴望正是这种需求的强烈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锐意创新,才有立足之地。科学创新、体制与管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只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不懂得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即使他是一本“百科全书”、一个“知识宝库”,也难以对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面向世界,着眼竞争,就必须在让学生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造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查尔斯·赫梅尔说:“最近的将来应完成的事业是: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以及建立全人类的团结,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之中的航船,团结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都应该培养青年爱好和平、尊重人权、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以期青年一代能关注世界的重大问题,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
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有这种眼光,这种认识,这是我们培养新型人才的认识前提。
二、家教为什么要“面向世界”?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家教也要“面向世界”,是我们据此按照逻辑推理推出的结论。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家教也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所谓家教面向世界,实质是为人父母者要扩大视野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归根结底也还是个家长的素质提高问题。
鲁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提出,对孩子要“养成他们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
要使孩子养成“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我看会这样想问题、按这样的目标施教的父母,就算有“世界眼光”,就算是有远见卓识,他们的家教就可能是“面向世界”的。这样的家长,在我国历史上就有,梁启超便是典型的一位。他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在家教上的成功绝不逊于前者。他的9个子女个个成器,3个成为共和国院士,其他几个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也都是首屈一指的专家。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西并重。梁家的经济条件好,于是,他就把这些钱中的绝大部分用于资助子女的学业上,尤其是支持思成、思永,还有林徽因等人出国留学。只要条件允许,他便把孩子送到美国、加拿大的著名学府接受教育,了解世界文明。同时,他又尽量创造条件,使孩子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度,他非常担心孩子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丢弃了国学,于是就利用每个假期将子女们聚集在一起,为他们讲授国学。
对于普通人家的为人父母者来说,在自己的财力、物力、能力和社会背景的现有基础上,很可能在这方面无法同梁启超相比,因此不大可能有更多的作为。但是,有这种意识和没这种意识大不一样。把“面向世界”的取向原则装在脑子里,体现在力所能及的行动上,自觉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消极影响,为孩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创造家庭和心理环境,绝对是完全应该的。
适应全球化的具有现代人格的人才,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家教如果不面向世界,就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世界眼光。旧社会就有人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并没有切实指导和明确要求,只是一种口号而已。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球村”的说法已经不是玩笑,“与他人合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正在成为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发展人际关系,促进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容忍以及对不同文化、宗教、种族、性别……的尊重”,“全球合作精神”等,即使对就在本村里搞农业生产的人来说,也已经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到你这里来进行交易的,完全可能是美国人或意大利人,你如果完全固守老祖宗传下来那一套,有些事情有可能就很难办。试想,如果你的孩子眼界不宽,心胸狭窄,容人之量很小,又孤陋寡闻,念书时和同桌总打架,和谁都处不来,少见多怪,看什么都不顺眼,将来怎么能很好地去经营跨国公司,或者和各国专家共同搞科研攻关?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悖“面向世界”取向原则的想法和做法有很多。比如,缺少了解外界情况的热情和热心,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甚至把孩子关心国际时事视为“不务正业”,连每天的新闻联播都不准看;对突然涌来的“世界潮流”茫然无措,对孩子“泡网巴”、偷打国际电话,气急败坏而又毫无办法;对“洋人”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同时存在,“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思想兼而有之,或者到现在仍觉得这些还都很遥远,根本没有去想它……家长的这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现代人格培养。
三、家教怎样“面向世界”?
家教“面向世界”,最根本的是家长要有“世界眼光”,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世界眼光”。
所谓“世界眼光”,通俗地说,就是从全世界的高度和角度看问题。这里有 个“大道理”,尽管深奥一些,为人父母者也应该懂得一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一步步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向的运动和趋势:一种是逐步减少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种是进一步展示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方面,一个民族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特色,逐步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从而会实际上减少自己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过程中,一个民族也必然会更多地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特色,使本民族的特色得到更广泛地认同和更充分地发展,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赵丽蓉老人在一个小品里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育“面向世界”的终极意义在于,增进人类的理解与交流,建立共享的和平文化。但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情况是异常复杂的。人们已经看到,一些国家对我国加入WTO就持有复杂的心态,他们一方面看到我国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对我国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输入。我们必须看到,加入WTO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形成并加强规则、法律、效益、合作等意识,使之具有更开阔的心胸和国际视野,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孩子们掌握我国民族文化精华、坚守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显得更为迫切。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以开放的心态、批判的态度,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使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与国际视野结合,形成积极的开放的多元文化意识。
说到家教面向世界,目前人们很容易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学外语,二是出国留学,这两项都很重要,但是还不够。以下四个方面是每个家长都应该重视并努力做到的:
第一、支持和鼓励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这不是大话空话,也不是难事闲事,本是应该做也能够做的事。比如,花几个钱给孩子买一张世界地图,一个小地球仪,帮助他早一点形成世界的概念。引导孩子听点国际新闻,并经常和他进行相关议论。
第二、培养孩子多元文化意识。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国际方面的书,包括常识类及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并非只有我们这一种人,只过我们这一种生活。
第三、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教育门户的打开,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加快,受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加深,德育工作会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无端排外,使孩子少见多怪,造成将来的种种不适应;也不能人云亦云地盲目崇洋媚外,给孩子留下错误印象:“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园”。
第四、努力培养与世界对话和交往的能力。国家要求,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把握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懂得国际贸易、法律、金融等知识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才能应对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挑战。作为家长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此做些前期准备工作。
关于出国留学,将来好像并非难事。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机构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将日益频繁,领域也将更加广泛,留学“热”必然继续升温。但是,目前有一种现象,似乎出于误解。一次我听两个人闲谈,其中一人说:“我的儿子,小学没好好念,初中也没念好,高中肯定考不上,他爷爷给准备点钱,就得送他出国留学了。”这不是笑话,是真事;而且不光有这么说的,还真有这么做的。我觉得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世界。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