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意马的幼儿有自制性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31 09:07:57
自制性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使之服从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并能控制与行动
目标不相容的情感和行为。缺乏坚强意志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成为感情的奴隶,或者常常凭意气用事,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不能专心致志地集中在某一目标上,因而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目标的实现。休 闲 居 编辑
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他们容易受周围影响而转移注意力,不能系统地进行思维,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标。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至于朝什么方向发展,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父母和幼儿园阿姨的作用之一就是对这一变化过程积极加以引导,使幼儿在进入学校之前,初步具备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做到上课心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儿童的教育时,强调指出:“首先要培养行为的有序性、自制性。”有些人认为,应当让儿童随便跑、跳、喊叫,这是他们的本性,不应当加以抑制。马卡连柯针锋相对地指出:“我反对这种理论,儿童是完全不需要这样的。相反,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深信在儿童时期,可以顺利地进行井然有序的活动,可以使儿童有所抑制能尊重他人,能爱护财产、门窗等等。”他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行克制,那么就是一架“坏机器”。孩子们之所时常争吵,“耍小孩子脾气”,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这种自制力。他还主张使一个人善于克制变成一种行为习惯。他深信儿童的自制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但是,他也承认,克制自己是一种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心理变化无常,还未形成自己意识的童年时代。
那种“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制力的培养不能单靠生理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教育的力量。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1.父母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使教育更切合孩子的实际。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从兴趣出发的,如果行为的目的为孩子所理解并富有兴趣,孩子就愿意做,坚持的时间就长,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额叶是保证人的意志行为的器官,孩子的额叶发育器官成熟较晚,因此,在行为过程中情绪不稳定,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更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往往遇到不顺心或不乐意的事,情绪就低落,就不愿意做或半途而废。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作父母的要把握孩子的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注意把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一定的行为目的结合起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寓于孩子的玩乐、兴趣中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如果一个人干什么事都随心所欲,都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愉快和有乐趣的就干,没有乐趣的就不干。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就尽心尽力,多做一些,遇到不顺利、有困难的事情就畏首畏尾,应付了事,或少做一些,甚至半途而废,那也是培养不出自制力的。并且,这也正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明显表现。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有所约束和管教。譬如,妈妈让孩子画画,孩子画到一半,由于碰到一些困难,或者被周围的其他事物所吸引,就要把未完成的画扔到一边,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坚持把画画完。又如,孩子正在家里扫地,突然有同伴邀他出去玩,孩子很有可能会立即放下扫帚跑出去,这时,家长就应加以制止,要让孩子把地扫完后再出去玩。这样做,也许孩子会不高兴,还可能吵闹,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能让步,坚持按原则办事。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强迫孩子去做不恰当的事,而应当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尽力要求他们把事情办好,并使他们认识到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我们深信,一旦孩子确实理解了这一道理,他们会乐意去干完手中的事情的。做父母的也应该懂得,正是儿童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才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管教。
2.教育孩子随时随地注意克制、战胜自己,并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不论吃饭、做游戏,还是睡觉、学习等,任何时候父母都要教育子女注意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不可放纵自己,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因不断地坚持而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好习惯。
3.培养孩子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生活中,最紧要的,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会学会抵制。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消极被动地去保护,往往限制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免不了要受有害事物的影响。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掌握抵制有害影响的有效方法。
自制力是人们协调外来刺激的干扰和引诱,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心理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这些心理素质对他以后生活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子女专心画画时递给他一块糖果,或者阅读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有时孩子边吃饭边看书画,或边听收音机边学习等。这样做,无意中养成了幼儿容易分心的习惯,对于增强自制力是有害的。要培养自制力,就必须在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都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到心无二用。
4.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来培养自制力,而应当把培养自制力与培养自觉性结合起来。
培养自觉性,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从事某一活动,产生某种行为之前,能够理解和意识到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尤其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独处时,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也没有人来检查他的时候,他照样能按照自己所理解和意识到的去行动。做到了这一点,培养自制力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