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0-31 14:24:53
1、“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时下很流行,正在成为家长增加孩子过重负担的理由,成为“逼”孩子过早地求学、过滥地学技艺的“经典口头禅”。
2、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而成熟更为重要。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
3、今天,我们仍然应当像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
时下,有一个说法挺时髦,很流行,甚至还有些诱人,说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流行未必就是好事。至少,这种说法如今在一些家长那里,正在成为增加孩子过重负担的理由,成为家长“逼”孩子过早地求学、过滥地学技艺,以致过分地苛求的“经典口头禅”。这就有些误导了。所以,有必要对此甄别一番。
质疑之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作先进理念来接受,忽视了孩子阶段性成熟的内在要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重学习甚于生理成熟,自觉或不自觉地“催生”,如较早要求孩子学会加减乘除,其实这并不一定就会在智力开发或能力培养上取得竞争优势,引导不当,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权衡,成熟更为重要。他曾做了一个颇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其中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作10分钟爬梯的训练,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同时,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显然,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质疑之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是把父母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期望孩子入学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时满足自己虚荣的需要。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吃”得不够,一岁教认字,二岁学数数,三岁练钢琴,五岁就盼望成为小画家。有一位家长为4岁的孩子安排了四五种艺术类项目,每天晚上直练得孩子在琴架上打瞌睡。这些家长对孩子,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一晚上成就一个天才。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家长却很少考虑和顾及。
质疑之三: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分强调出人头地,太看重所谓的输赢,实际上并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本应是无忧无虑,可为了兑现父母要其当“名人”的愿望,为了做所谓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没有节假日,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天到晚都被成人安排着。这样的孩子,也许离“哈佛女孩”近了,但快活的童年却因此无影无踪,了无生趣。父母制造天才的努力,无意中异化成对孩子的摧残。而过早地挤入竞争的行列,以及一味要赢的偏执,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心态的养成。
什么叫“起跑线”?如果仅仅定位在幼儿,这并不准确,尽管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事实上,踏过起跑线后的途中跑、加速跑和冲刺,也许更加重要。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们至今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上领先却输在终点?所能回答的,或许只有一句话:中国的孩子早熟,而早熟的孩子未必具备发展后劲。有道是,早熟未必是福。一如古人云:“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这种智力早熟,因为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如自信、毅力、诚信、思考等而显得有些落伍。审视我们的应试教育,其很大的弊病也在于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搞拔苗助长,恰如对瓜果大量使用激素,结果只能导致孩子畸形的早熟、素质品位的降低和创造力的缺失。
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应当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培养他们乐观生活的信念,这比什么都好。
显然,在所谓“起跑线”上以输赢论“英雄”,并不符合育儿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均衡性。我们的家长应当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既要学会赢,也要输得起,而且能在输输赢赢之中造就成功的人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