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做哪些气功疗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02 09:25:08
“气功”,即我国古代的“导引”,也称“养生法”。他是祖国医学、保健、长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在陶唐氏 (尧所属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阴雨,河水泛滥,潮湿阴冷,引起人们的气滞血瘀,筋骨蜷缩不舒,“故作舞以宣导之”(作舞为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可见,“导引”是远古时代人民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素体脾肾不足,复感风、寒、湿之邪,闭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气功锻炼通过调心(意念活动)、调身(导引动作)和调息(呼吸吐纳),能使机体机能得到全面调整和加强,通经活络,收清排浊,固肾强脊,健脾祛湿。因此,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类风湿病,全面提高人体的素质和抗病能力,调动人体潜能,开发智慧,陶冶性情,是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首选方法。休 闲 居 编 辑
(1)练功的要领
①松静自然:“松”即自己感到轻松愉快,使身体和精神放松,这是练功的第一要领;“ 静”即闭默无声,与“动”是相对应的。“松”与“静”是相辅相成的,“松”常是“静 ”的先行,而“静”又可以使“松”加深。但“静”不宜过深,避免睡着或受凉。
②意气相合:这需要经过一段训练之后才能达到。练功时,用意念活动影响呼吸,渐渐使意念的活动与气息的运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慢进行。在松静的前提下,逐步把呼吸锻炼得自然、缓和、柔细、匀长。
③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④上虚下实:练功时上身放松,使意气停留到下部。若下体充实,上体也自然能够虚灵,头脑清醒,故练功时注意锻炼至上虚下实,但以舒适为度,不宜勉强。
(2)风湿类疾病专用气功法
天津中医研究所编制了一套适合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气功法,现介绍如下:
①放松功:
放松功是有意识地依次注意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松”字,逐步将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解除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安定心神,从而调和气血,协助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a.姿式:卧式、坐式、站式均可。
b.呼吸:一般自然呼吸,亦可放松与呼吸结合,吸气时注意部位,呼气时念“松”字(也有人认为念“送”字更便于放松)。
c.意念:有“三线放松”、“分段放松”、“局部放松”以及吸“静”呼“松”法等。常用的是“四线放松法”,即将全身分为四条线,依次放松,并配合呼气默念“送”字。
第一条线(两侧):头部两侧——两肩——两肘——两前臂——两腕——两手十指。意守中指端2~3分钟。
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 两足十趾。意守大趾1~2分钟。
第三条线(后面):后脑部—枕项部—背部—腰部—两大腿—窝部—两小腿—两足底。然后意守涌泉穴3~5分钟。
第四条线(中央):自百会—会阴。冲刷大脑,纵贯五脏六腑(体腔中轴),然后从会阴分两侧沿大腿长骨骨髓腔至涌泉,每次练功约作2~3个循环。
“局部放松”:在“四线放松”的基础上再单独放松身体的某一病变部位,或某一紧张点,默念“松”字20~30次。
“意守丹田”:在局部放松的基础上,意守丹田,太极式或撑抱式,自然站立。
②动功:
预备:两脚平行开立,与肩稍宽,双膝微屈,松肩松髋,头身中正,舌尖轻顶上腭,似笑非笑,两目平视,意照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呼吸自然,将气沉入丹田,意守丹田。
a.托天柱地:双手劳宫相对似持球状,自体前举至与肩平时,屈肘至胸前合掌,两手上下分开,左手上托,右手下按,掌心突出,意守两手劳宫。双手缓缓收回至胸前,手心相对,再上下分开,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似托天柱地状,如此反复,左右各作3次。
b.碧海腾蛟:意想自己似碧海中一条蛟龙,灵活,骄健,富有活力。动作为:两手掌心向上,自体前抬起,然后,翻掌向下向外,旋臂向后,似蛙泳状。双手再自体后,由腋下转向前伸,复掌心朝上。掌心向后时劳宫吸气,转向前时,十指呼气(手指有病者,可同时作逐指依次运动)。躯干脊柱与两臂动作呈反向力,共反复六次。然后身体作前后波浪运动。力发于足踝而至膝、髋、腰、脊、肩、肘、手臂亦随身体的波动向前后划动,似蝶泳状反复 6次。双手自体侧抬起至头顶,向百会贯气,将气贯入丹田。
c.收清排浊:双手掌心向下自体前缓缓提起,然后下按,掌心外凸,意在劳宫,反复3~6 次。双手再提至肩平时,掌指上翘90°,突出掌心,以柔力收推3~6次,然后松腕,两臂左右分开一字形,掌指上翘成90°,坐腕推掌,如法再柔力收推3~6次,两臂自体侧慢慢下落,转掌心朝后,双手向前方抬起,掌心内收再向后下方外推至45°,收推共3~6次。
d.转膝舒筋:双手掌心向下自后向前抬起至脐平下,按两膝,双膝微微蹲,两膝同时向左、向右、向外、向内各转3~6圈,然后作蹲起动作,下蹲意在膝盖,起时意在涌泉,反复作3~6次,身体直立。
e.俯仰升降:两臂前伸,两掌心转斜相对自体前捧起,至头顶向百会贯气,沿身体正中导致脐部。双手沿带脉移至身体后方,内劳宫对准肾俞,身体后仰,然后身体再前俯,同时沿两腿后外侧向下,按摩足三阴经至两足踝,转向足背,沿大腿内侧上行至脐,按摩足三阴经,同时身体直立,俯仰共作3次。
f.强腰健肾:双手自脐沿带脉移至身体后侧,外劳宫对两侧肾俞,护命门,腰部做回旋转动,正逆各9次(上身及下肢均不动,只做腰髋、骨盆转动)。然后双手转为内劳宫对肾俞,交错上下搓(搓在脊柱两侧的腰大肌上),上至后屈尽处,下至尾闾,上体及头部随手的动作而左右晃摆,各9次。
g.熊晃健脾:双手自然下垂体侧,周身充分放松,左膝微屈,身微左晃,左臂向下松垂,同时右臂上提至胸,然后再如法晃至右侧,如此悠缓自然地扭腰晃膀,两足亦相应地虚实变化,节律轻柔,意守丹田或涌泉,共做9次。
h.通经活络:双足交替互相叩击承山、三阴交、足三里诸穴,再以双手掌心向下置体前固定高度,两腿高抬交替使双手拍击“血海”穴,要力透肌肉筋脉。
③辅助功:
a.托盘运动;单手托盘:右手上举至头顶上方,掌心向上似托盘,向右前划弧至左前方,再绕经右腋下,自右后再翻转至头顶,环绕一周回至体前(注意手心始终向上)。左臂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左右交替进行。双手托盘:双手同时进行,一侧动作同上,另一侧动作手臂呈拧转前举,仍使手心朝上,先由头顶划圈,翻转回至体前,经腋下向背后再返回,与另一侧手臂同时到达体前。左右交替动作,反复进行。
b.抻拔脊柱:双手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十指交叉转掌心朝上,用力上托,双臂贴耳,意念脊柱,稍停片刻,转掌心朝下,自百会贯气至丹田。
c.坚持关节局部按摩:每次按摩100次,每日2次,把疼痛关节搓热,然后在各种位置做环形活动。
d.撑拔桩:坐位,两臂撑抱式或提水式,两腿向前伸直,足跟尽力前蹬,保持此姿式数分钟。
e.贴碑桩:将脊贴在墙壁上,两膝屈成90°,保持此姿式1~3分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