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避孕手段高人文关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3-07 07:40:13
“我国近三十年不懈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总体增长等方面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现有避孕方法主要以绝育手术为主 ,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方便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仍需加强研究 ,大力发展无毒、无害、有效且服用方便的新一代避孕药。”我国著名生殖生物学家、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以训院士说。休 闲 居 编 辑
刘以训院士表示 ,发展新一代避孕药是 21世纪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 ,“以人为本”思想向生殖生物学家提出的重要课题。可喜的是 ,我国科学工作者已在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有望在“男用抗精子”和“女用抗胚胎植入”两方面取得突破 ,为完善人类生活开发出“理想避孕药”。
三十年少生三亿
刘以训院士说 ,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行之有效的避孕方法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 ,育龄妇女生育率已从 19 70年的 5. 81迅速下降到 2000年 1. 22,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 70年的 2. 583%降至 2001的 0. 69 5%,大大低于世界总体水平。经过 30年努力 ,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顺利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专家估计 ,我国资源环境支撑最大人口容量为 15~ 16亿 ,因为推行节育措施和技术 ,我国从 19 71年到 19 9 8年少生 3亿多人口 ,避开了这一承受极限。为家庭和社会节省抚养费7 . 4万亿元 ,物质技术装备费 6. 9 9万亿元 ;并使世界 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近 4年 ,为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介绍 ,我国的避孕措施和技术发展迅速。在甾体避孕药的研究、生产和安全性评估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米非司酮用于抗早孕和紧急避孕的研究 ,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重视。作为人工流产技术的革命性进展 ,米非司酮摒弃了负压吸引的药物流产方式 ,大大降低了对妇女造成的损伤。紧急避孕药物的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 ,成为避孕失败的有效补救措施。在皮下埋植剂方面也取得较多的成果。
此外 ,我国还发明了直视钳穿输精管绝育术 ,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技术 ,输精管栓堵绝育术也在国内外进行了较大规模推广实验。我国最早把系统控制概念与方法引入人口学研究领域 ,用人口控制理论指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建成了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和省级专职科研机构、数十个中国科学院及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 ,以及遍及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 ,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仍需更新换代
刘以训院士说 , 21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 ,“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现有避孕方法大多是在 20世纪 70~ 80年代开发出来 ,主要以绝育手术为主 ,但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方便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 ,我国应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基础研究 ,寻找控制胚胎植入和精子发生薄弱环节的关键分子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无毒、无害、有效和服用方便的新一代避孕药 ,满足新世纪不同人群“知情选择”的需求。
他表示 ,避孕不仅是为了缓解人口危机 ,更是为了帮助人类追求长久的身心健康、完美的生活方式。避孕药的发展同生殖医学基础研究的突破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生殖内分泌学、激素受体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科学家发明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女用甾体避孕药。目前避孕研究与发展的革命浪潮的逐渐减弱 ,也是由于多年来对生殖医学基础研究重视不够 ,对人类自身生殖奥妙的认识停滞不前。
因此 ,发展新一代避孕方法 ,首先应该精确了解某一生殖过程中容易阻断而不影响健康的关键薄弱环节 ,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借鉴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就 ,发现和确定控制这一薄弱环节的特异表达的关键功能基因 ,从中筛选决定生殖特定功能而不影响人体其它功能的关键基因或分子 ,开发干扰其基因表达或阻断其产物功能的新的避孕方法。
科学家形成共识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达到上述目的 :一是努力寻找胚胎植入的关键分子 ,通过抑制胚胎着床发展女用避孕药 ;二是从精子发生和成熟过程中筛选和克隆关键相关基因 ,或寻找特异抑制精子发生的外源分子 ,通过抑制精子发生发展男性避孕药。已有研究证明 ,干扰和阻断这些生殖薄弱环节的基因或分子 ,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因而是最安全有效的突破口。
两条途径都现曙光
刘以训院士说 ,胚胎植入是女性生殖过程中“最下游控制的关键薄弱环节”。胚胎植入时间较长、过程复杂、涉及因素多 ,而局部阻断胚胎植入不会影响母体全身。 19 9 9年以来 ,在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洛氏基金会和CONRAD/CI CCR基金会的联合支持下 ,全球已建立 6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致力开发一种非甾体、无毒害、稳定、方便和每月服用一次的抗胚胎植入的女用避孕药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女性避孕的问题”。
他表示 ,阻断胚胎植入“窗口”的建立 ,是发展和设计女性避孕药最理想的关键环节。植入“窗口”指胚胎植入前在子宫内膜所发生的一种暂时性的“生理接受状态” ,胚胎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内与子宫进行信号交换、识别和发生植入过程。刘以训院士带领课题组 ,通过恒河猴动物模型研究 ,为寻找和设计抗胚胎植入避孕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临床中证实 ,米非司酮 (RU486)、棉酚和咖啡酸的低剂量组合 ,可达到有效阻止胚胎植入的目的 ,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源于胚胎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从而使新一代女用抗胚胎植入避孕药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多年来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男性避孕研究上 ,抗精子男性避孕药也正现出曙光。刘以训院士介绍 ,精子从精原干细胞分裂、生长成形 ,一个周期耗时 56天 ,涉及到一系列特异基因有序表达和表达产物的相互作用。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基金支持下 ,我国科学家研究控制精子发生和成熟的特异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对其功能表达 ,取得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能取得进一步突破 ,就可能以某些基因为靶分子 ,发展出以阻断精子发生关键环节为目的的理想的男性避孕疫苗或药物。
他说 ,目前研究显示 ,一种低剂量棉酚和长效睾酮组合的药物 ,或两者之一与特定装置中进行的睾丸局部温育 ,三者组合无疑能有效阻断精子发生或减少精液中的精子数量 ,完全符合避孕措施“安全、有效、可逆”的理想要求 ,同时避免单独使用时的副作用。通过继续研究 ,这种“十分特异、十分理想”的男用组合避孕药或避孕措施 ,很可能在我国很快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