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后Ⅰ期缝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17 06:07:07
摘要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后Ⅰ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今实施此手术的3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5例,失败2例,治愈率94%。住院时间8~40d,平均17d。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人实施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肛肠病;复杂性肛瘘;手术切除,Ⅰ期缝合
传统的复杂性肛瘘治疗采取瘘管切除、高位挂线、切开引流、伤口开放等方法。其缺点是愈合时间长,并发症较多,肛门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8年以来,我们对37例复杂性肛瘘的病人采用了肛瘘切除和或挂线术后Ⅰ期缝合术,缩短了治疗时间,避免了过多的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22~51岁,平均42岁。选择标准根据全国肛肠会议(1975)制定的统一标准:凡外口有两个以上或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以上者,均可定为复杂性肛瘘。本组37例患者的均符合此标准。
1.2手术步骤:骶麻或鞍麻下,取截石位。正确探得内口,切开皮肤,沿瘘管外侧切割,将瘘管自外口至内口完整切除,多瘘管者逐个切除,注意复杂肛瘘的主管和支瘘管,不要残留,清除感染肛腺,内口周围硬化及炎症波及组织,暴露肛管直肠环,探明剩余肛管及内口采用挂线方法处理,将创缘修剪整齐,使切口呈底小口大的“V”形,创面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干净,充分止血、用4号或7号丝线从近肛缘处垂直间断缝合伤口至外口处。近肛缘第一针缝合要紧且切口边边缘要适当外翻以引流创面,防止“人工隐窝”,缝线要穿过基底部,防止死腔存在,伤口较深可用褥式缝合;伤口过深者可用铬制可吸收肠线缝合皮下层,皮肤对合要平整,缝合后用75%酒精纱布加压包扎。术后口服抗生素,便后冲洗、换药、7~8d拆线。
1.3治疗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治愈35例,治愈率94%。本组失败2例,1例为脓腔较大勉强缝合;另1例为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便频、稀便造成伤口感染。2例均经充分引流、换药后治愈出院。本组住院时间8~40d,平均17d。本组术后随访23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肛门变形、狭窄、移位等并发症。
2、讨论
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后Ⅰ期缝合术最早由日本高野大肠肛门医院报道。我们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实施于临床。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该手术避免了手术后创伤范围较大,愈合时间长,愈合瘢痕较大,并发症较多,肛门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缺点,可有效保护肛门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2.1适应证和禁忌证:我们体会该手术适用于复杂性肛瘘无急性炎症及其它肠道疾病者。如肛瘘合并感染较重或引流脓液较多,脓腔较大时,可考虑Ⅱ期再行缝合。活动性直肠病变及急性肠道疾病应视为禁忌证。本组失败2例,1例为脓腔较大勉强缝合,另1例为合并溃疡性结肠炎,便频、稀便造成术后伤口感染。2例患者均经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换药后治愈出院。
2.2内口处的处理:如内口较低,周围炎症反应较轻,可考虑内口处一并缝合,松紧适度防止粪或肠内容物流入伤口;如内口较高,需挂线,则第一针位置很重要,既要封闭肛门直肠与缝闭管道,同时要保持挂线内外部引流通畅。可采用第一针稍外翻或支管完全缝闭,主管部分保留所谓半缝闭等方法处理。另外也要注意内口肛瘘、肛腺感染组织的清除。
2.3主、支瘘管及腔内坏死组织的清除;切底切除主、支瘘管和腔内坏死组织的清除干净是Ⅰ期缝合愈合的关键。但需注意,瘘管壁和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有防止炎症扩散的作用,其下方的脂肪组织抗感染能力较差。所以手术中切勿切除过多的结缔硬化组织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4缝合的要点:缝线松紧要适度是争取愈合的重要条件。过松易有死腔引流不畅易感染;过紧易组织缺血、坏死。操作要精细,止血要严密。缝合层次多少,取决于切口的深浅,以不留死腔为度,便于愈合。我们多采用全层贯穿基底部缝合,较深者可采用褥式缝合,过深者我们体会以铬制肠线缝合底部为好,因其刺激小,便于吸收。
休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