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23 18:25:49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其发病率占10%左右,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多见的一型,此型发病率最高,居颈椎病各型首位,约占60%~70%。医学界最早有关颈椎病的概念,大多来源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谓颈椎病的代表。 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名,但对于它的症状表现、中药治疗却早有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描写的“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颈、肩、、肘、臂外后廉痛”以及“臂厥”都类似本病表现。《类证治裁》中记载“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说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医学就对本病有所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往一直认为机械性压迫是导致本病的唯一原因,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实质上并非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有直接相关,神经根炎症、神经根营养障碍及传导特性损害等因素,很可能同具重要性。所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是以颈椎退变为先导,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损伤继发性生理、生化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代谢产物瘀积(如突出髓核中蛋白样物质,酸性产物蓄积),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组织胺、磷酯酶A2、P物质、前列腺素等化学性物质)的刺激,神经根发生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及传导特性损害,而产生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神经根受到挤压加之化学性物质的刺激,使得神经根内微循环受阻,微小动脉关闭,微小静脉回流障碍发生瘀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神经内压增高。而神经内压增高又加重了微循环的障碍,构成恶性循环。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小静脉的回流受阻是产生根性症状的重要病机,其中各种病理变化的中间机制是微循环障碍,相当于中医“血瘀”。椎间盘退变,椎间孔狭窄,必然使出入椎间孔的动、静脉受挤压,致使血流不畅,“气滞血瘀”病理形成。因此活血化瘀是本病治疗的基本环节,中医历来重视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疾病,此皆因“血瘀”是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而且活血化瘀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增生性疾病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等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神经根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反应,属于中医的“气滞血瘀”,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异物肉芽肿,而形成“瘀血内结”,压迫神经根产生根性症状。活血化瘀法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周围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从而说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消除炎症反应,消肿止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应重视病变的机理,气血不畅,脉络瘀阻而产生的瘀血内停,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所在,所以在治疗本病时要重视气血辨证,将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作为基本法则。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目前一般趋向于把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痹阻型、气滞血瘀型和肝肾亏虚型三大类。痹阻型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多伴有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气滞血瘀型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期,肝肾亏虚型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期。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痹阻型,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为主,方药用羌活胜湿汤、蠲痹汤、桂枝加附子汤;气滞血瘀型,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方药用血府逐瘀汤;肝肾亏虚型,以温养肝肾,益气,疏筋通络为主,方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二仙汤合芍药甘草汤。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辨证应用的有机结合,是当今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关键。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