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是如何认识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5 07:02:02
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范畴。关于淋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认为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亦认为“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后世医家认为本病多由于热积膀胱,但亦有因气郁及肾虚而发。《景岳全书·淋浊》篇说:“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根据历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认识,现将尿路感染的病因病机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1)急性尿路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呈现湿热下注膀胱或瘀热蓄于膀胱之证,以致不能宣通水道而引起小便淋沥频数。湿热的产生,多为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由下窍而入侵膀胱。或由他脏他腑转化而来,如嗜食肥甘辛辣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蕴热,湿热蕴阻中焦,下注膀胱。另外,湿热亦可由感受外邪而来,如夏秋之交,雨多湿重,气候炎热,湿热邪盛;或湿邪内侵,蕴遏而酿生湿热,下注小肠,致分清泌浊功能紊乱而传入膀胱。或因情志失和,肝气郁结,胆失通利,肝胆郁热,久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下注膀胱,酿生湿热。故临床上淋证常伴有轻重不等的气血不畅或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储藏之所,气化水始能出。湿热邪气蕴结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若湿热毒邪客于膀胱,则小便灼热刺痛;若膀胱热盛,灼伤血络,则血随尿出。休 闲居 编 辑
(2)慢性尿路感染缓解期:以肾虚为主,肾虚指肾气虚,或气阴两虚。肾虚的发生多因消渴、水肿等病伤及于肾,或先天不足,或月经、妊娠、产褥等因素耗伤肾阴,或疲劳过度,或房室不节耗散肾气,戕伤肾阴,湿热毒邪乘虚而入,内宿脏腑而发病。湿热久蕴或渗湿利尿太过,亦可伤及肾阴。阴虚而湿热留恋,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淋沥不已。若阴虚火旺,虚火灼络,络伤血溢,则血随尿出。有人认为,气阴两虚,尤以气虚是慢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关键,湿热“伏邪”留滞于下焦为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等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壅塞气机,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日久,湿热亦可熏蒸于肾,耗伤肾之气阴,故临床上既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湿热标实之候,又有腰酸、腰痛、乏力等肾虚本虚之证。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