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区首例肺移植成功攻克器官移植难度之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27 21:49:08
中南地区器官移植取得重大突破:继肝、肾、心脏等器官成功开展移植后,广州医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成功的同种异体肺移植,患者术后8天就可下床自由活动、生活基本自理,14天就已达到出院标准。到目前为止,生存期已达到了72天,初步攻克了器官移植难度之最--肺移植。
——相关记载:肺移植难度最高
休 闲居 编辑
据了解,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病症的有效方法。相关资料记载,国际上第一例异体肺移植1983年在加拿大获得成功,我国首例肺移植手术1995年在北京安贞医院获得成功。由于肺是人体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器官,受外界环境的污染大,细菌感染机会多,并且肺部本质脆弱,开放引起的灌注损伤比其他器官都大。再加上手术技巧要求高,术后病人的排斥反应强,并发症多,所以手术成功率比肝脏、肾和心脏等器官移植都要低。而我国由于观念以及经济方面的限制,肺移植总体水平一直徘徊不前。迄今为止,我国开展的临床移植手术不足20例,仅有2例长期存活。
据悉,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都进行过相关手术,但均因急性排斥反应、术后出血或感染导致失败。1996年,广州地区的首例肺移植患者接受移植术后主要依靠人工通气维持了一个多月;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于1997年也进行过一例左单肺移植手术,病人术后仅存活了9天。此次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功完成的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不仅填补了广东省内乃至中南地区的空白,对中南地区的同种异体肺移植研究更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患者情况:半百老农要“换肺”
此次“换肺”的男性患者梁某,现年50岁。据梁某介绍,他三岁时就反复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中年以后症状逐渐加深。两年前,他出现了胸闷、气促、双腿浮肿,在江门当地医院就诊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仍然呼吸困难:平时上一层楼都喘不过气来,中间还要休息好几次,在平地走路也每隔5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更不用说干农活了。病情严重时,他只能卧床休息,连洗脸、穿鞋等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需家人帮忙,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回忆起手术前的生活,生性好动的他表示“真是生不如死”。
梁某于2002年1月经介绍来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求诊,经检查发现:病人已经是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终末期,双肺因反复感染而导致肺组织严重受损,肺功能不全,几乎不能自主呼吸,靠药物治疗无法挽救生命,“换肺”是惟一生路。
怀着强烈求生欲望的梁某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医生建议,并在今年1月22日施行了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
——手术过程:重压之下首创奇迹
此次,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在承担繁重的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开展肺移植手术的。虽然压力巨大,但专家们对肺移植手术充满了信心,医院一直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肺移植中心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的学术交流已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专家们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结合国内情况,采用NHBD技术取得供体,长时间的器官保护效果良好。同时,本次手术在国内首次采用术前前瞻性基因配型,使供受体匹配性良好,降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手术在著名的呼吸专家钟南山院士、肖正伦教授的组织下,在胸外科前辈吴哲凡和杨运有教授的指导,由何建行教授主持,采用小切口及保留支气管循环的新术式,与胸外科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历时6个半小时的精细操作获得成功。
术后,病人转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英东重症监护医学中心为器官移植患者专门设置的高级层流室进行严密监护,采取先进的溶细胞疗法以及按照血药监测个体化给药的方法合理用药,有效地解决了肺移植常见的排斥难题。在监护中心及胸外科的全体医务人员精心呵护下,患者迅速恢复健康,8天即可生活自理,14天就达到了出院标准。
到目前为止,病人的生存期已达到了72天,6分钟可步行500米,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阻塞性细支气管等严重并发症,各项检验指标基本正常,肺功能提高一倍,全身状况良好。当我们在病房见到梁某时,他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说话与正常人无异,丝毫看不出几个月以前他几乎靠呼吸器维持生命。
梁某的妻子罗某表示,梁某是家里的主心骨,家里三个女儿要抚养,有两个女儿正在上学,每年光学费就要1万多元。梁某生病后,家中不仅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还欠下了四五万元的外债。“如果他出了事,我们孤儿寡母还怎么过啊!”罗某激动地说,“换肺不仅让我丈夫获得新生,也救了我们全家!”
——教授提醒:70岁以下患者可进行肺移植
何教授提醒广大市民:70岁以下,患终末期肺部疾病,其它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等)无法挽救生命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肺移植,移植手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较长时间内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