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发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1-08 16:24:02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口吃也不例外,了解口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口吃的本质。那么,口吃是一个怎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呢?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自然会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发生过程大体经历这样三个与年龄因素紧密相联的阶段:萌发阶段,恶化阶段和稳定阶段。一、萌发阶段 这是口吃发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某一种或某一些原因的长期作用,患者的口语表达已经明显地伴随口吃现象,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现象已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强度。从患者年龄上看,此阶段的口吃绝大多数出现于6岁于15岁左右。原因很简单,在这个年龄段(尤其是5岁至10岁之间),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都不成熟,所以最容易染上口吃。又正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所以最容易染上口吃。又正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所以最容易染上口吃。又正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缘故,染上口吃更多的是表现在外部症状上,即语音节律失调具有一定的习惯性,尚不具备口吃病的全部牲,尤其是还没有渗入明显的心理因素。因此,它还不是典型的口吃,不过是口吃的萌发和初始阶段。 必须指出,萌发状态中的口吃虽然不是典型口吃,但它与正常人的常态口吃也不是一回事。非口吃患者的常态口吃,不仅在数量上和程度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毫无心理障碍。严格地讲不属于真正口吃,人们一般也不会视之为口吃,与此不同,患者此阶段的口吃现象突破了常态口吃的程度,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诱阻性和习惯性,已经具备了口吃病的某些基本特征。所以萌发状态中的口吃与常态口吃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界限不容混淆。 萌发阶段的口吃,具有很强的习塑性,就是说,只要往后退一步,它就转化常态口吃;只要往前走一步,它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口吃患者,其关键在于口吃的态度。一般来讲,对萌发阶段的口吃发展方向人为地控制即容易又不容易,说它容易,是因为如果患者始终采取不在乎的态度,口吃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假如同时还能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将口吃消灭在萌发阶段,则显得更加容易。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患者的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即将发生质的飞跃,患者很容易因口吃而出现心理障碍,加之一些家长和老师缺乏正确引导的常识,口吃很可能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二、恶化阶段 恶化阶段的口吃是口吃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其显著特征是:它不仅具备口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而且其内容症状和外部症状都异常突出,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它已经相当明显地不同于萌发阶段的口吃。恶化阶段的口吃与患者年龄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除极少数情况外,它绝大多数都是出现在17岁至40岁左右。身心的充分发展当然是件好事,但它也包含了这样一种习惯性:患者对口吃越来越敏感,如果处理不当,口吃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恶化起来。众所周知,同非口吃患者一样,这个时期的患者也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学习、工作、事业、社友、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而口吃又恰恰对这些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对自己的口吃会很重视和注意。假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心理障碍的作用下,口吃就会越来越重,以致发展为恶化阶段。三、稳定阶段 在完全失控的情况下,口吃会不会无止境地恶化下去呢?当然也不会。纵观口吃现象,口吃在经过一个充分的恶性发展阶段后,它将失去继续恶化的发展势头,而自然地逐渐地走向稳定阶段。所谓稳定。并不是说口吃已经从恶化阶段回到了萌发阶段,也不是说口吃与恶化阶段的情况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它以一种相对安定的形式取代了恶性形式。具体来讲,它包含两层意义:第一由于发展的基础已经丧失,它不会继续恶化。第二,它是在恶化阶段基础上的稳定,但与恶化阶段又不完全相同,其主要表现是:心理特点明显淡化,尽管仍有突出的语阻性和习惯性,但已经保持稳定,不再发展。 稳定阶段的出现是患者年龄变化规律的必然结果。对多数患者来说,40岁左右以后尤其是50岁以后,人际关系圈子已经基本固定,他们不在过分担心和害怕周围人是否知道自己口吃,学习、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已经基本定局,他们对口吃的妨碍作用已不太注意。到了60岁左右以后,他们对自己的口吃更是可以为常,几乎完全看淡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