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与中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09 05:35:02
人类是大自然之于,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和自然有着统一的属性和本质。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中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的理论基础。而气象条件又是大自然中影响人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内经》中说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南京中医学院八十多岁的于祖望教授在一篇序中干脆说,“欲知《灵枢》,《素问》之精华,半在气象”。中国变化急剧,变幅极大的特殊天气气候呼唤相应的特殊医学.中华民族治病养生的需要诞生了璀灿的中医文化.
1.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休 闲 居编 辑
人体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一个最大特色。
先说因时制宜。我国有世界上最鲜明的四季,因此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和人体的脏腑功能对四季的反应也最剧烈。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必需考虑季节因素。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沉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用药而不用针灸。针灸时进针深浅也要“以时为齐”。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例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秩边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中特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淫。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气压高低(高压主晴旱,低压雨湿)降水和湿度与中医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当然,由于气候异常和特殊环境条件时,某季节中也可出现另一季节的病。因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倡(与气象条件密切有关)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因)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适应了。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人体质多阴虚。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应不同。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腠理开琉,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膜理闭塞,用药重复”。以外感风寒为例,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东北甚至还要更多,始能发汗退寒。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出发,《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易泄,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阴气在外,因此要注意养阴。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学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