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不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13 11:23:32
胎死腹中,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
本病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妊娠胎死腹中候》已有认识,“此或因惊动倒仆,或染温疫伤寒,邪毒入于胞脏,致令胎死”。至金元时期,有以其母体脉证变化来验胎死的。如河刚伤寒六书》:“……儿死腹中,脉弦数而涩……腹满急痛喘闷,股已不动者是也。”后世又有以舌色验死胎者,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或秽气上冲而舌见青黑者,皆子死之证。”这均可作为验死胎之参考。
【病因病机】休 闲 居 编 辑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其胎便可正常发育生长。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病。导致冲任不固的机理,则有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
1.气血虚弱 平素体弱,脾胃久虚,中气不足,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奉于心而生血;或久病、大病之后,身体衰弱,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而致胎动不安或胎漏等证。
2.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孕后不节房事,或坠胎小产数伤肾气,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因而导致胎动不安或胎漏。
3.血热 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元,若阳气偏盛,阳盛则热;或孕后得热病,热邪内盛,下扰血海,迫血妄行,损伤胎气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4.外伤 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影响冲任,以致不能养胎、载胎而发生胎动不安。
【诊断要点】
子死腹中之处理,必须急下死胎,以免影响孕妇的安全。但在下胎之前,对胎儿的生与死应该作出明确诊断,才不致有误。一般胎死腹中,如发生在妊娠期间,孕妇可自觉胎动停止,腹部不再继续增大,反而缩小,有时阴道流血,或流出赤豆汁样液体,口出恶臭,脉涩等症。如在临产时,胎儿突然死亡者,除胎动停止外,常可伴有腹满急痛,喘闷等现象。临证时不能单凭症状与脉象来诊断其死胎,还须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小便妊娠试验、B超、X线检查等。死胎一经确诊,当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孕妇生命安全。如《圣济总录》云:“子死腹中,危于胎之未下。”
【辨证施治】
1.气血虚弱
主要证候:胎死腹中,小腹疼痛或有冷感,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或口有恶臭。舌淡黯,苔白腻,脉虚大而涩。
证候分析:由于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故死胎不能自下。胎死腹中,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或有冷感。胎死日久.腐臭之气上逆,故口出恶臭。营血不足,不能外荣于面,故面色苍白。中气不足,则神疲气短;气虚不运,中阳不振,则食欲衰退而苔腻。舌淡黯,脉虚大而涩,亦为气血虚少,运行不畅之象。
治疗原则:养血活血,益气下胎。
方药:救母丹(《傅青主女科》)。 方中当归、川芎、益母草养血活血;人参补气以助运血之功;赤石脂化恶血,使恶血去,而胎自下;炒荆芥引血归经,使胎下而不致流血过多。
2.血瘀
主要证候:妊娠胎动停止,阴道流血,色紫黑,口气恶臭,小腹疼痛,面色青黯,口唇色青。舌紫黯,脉沉涩。
证候分析:胎死腹中,故小腹疼痛,阴道下紫黑血块,胎死瘀久则口臭。面青唇黯,舌紫脉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疗原则:活血行气,祛瘀下胎。
方药:脱花煎(《景岳全书》)加芒硝。 方中当归、川芎活血,川芎又能行血中之气,肉桂温通血脉,红花祛瘀,牛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瘀血去而死胎下。更助车前子、芒硝滑利泻下以下死胎。如流血多者,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以祛瘀止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