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16 17:42:55
【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精语,或抽搐惊厥,后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疸,或痰核瘰疬,或积聚出血,或项强神昏半身不遂等。
休 闲 居 编 辑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在外感发热中均可致病,但尤以火热、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又风、寒、燥入里皆可化火。六淫所致的多种外感热病,又与气候、季节、时令密切相关,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另外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2.感受疫毒 疫毒亦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属于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病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
一般来说,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口干等。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诊断】
本证以发热为主,详细询问病史及伴随症状,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因季节、气候、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感邪发病。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传变迅速,若为时行感冒患者,则有明确的疫情接触史。
1.体温在37.3C以上,可高达39.5C~40C,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掌握原发疾病的病史,明确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均可导致一些外感发热病,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4.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
【辨证要点】
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常见此热型。
2.壮热 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C~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4.潮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
5.不规则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
【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由六淫及疫毒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或有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病机虽有不同,但发热为其共性,因此,必须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1.清热解毒 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传变的关键,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运用此法还应按病证性质和其他治法相结合,法中有清热宣透、清热除湿、清热通淋、清热利服、清热凉血活血、清热开窍等。
2.通腑泻下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
【辨证施治】
1.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苦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所表现的症状,与感冒之疾,颇为相似,此时的治疗可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则选银翘散为主方。
2.肺热证
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 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加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金荞麦、葶苈子泻肺涤痰。若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3.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白虎汤。 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隐隐者加犀角、玄参清热凉血。
4.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哺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 本方用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操,软坚破结;佐以厚朴、枳实破气导滞。可加黄黄、芪、山栀子清泻实热。腑实不坚者可去芒硝;胸嗝烦热,口舌生疮者加连翘、薄荷、竹叶。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