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图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18 02:54:24
【药 名】:海浮石
【拼 音】:HAIFUSHI休 闲 居 编 辑
【英文名】:Pumice
【来
源】: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功 效】:清肺火,化痰,软坚,通淋。
【主
治】: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题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性味归经】:咸,寒。①《本草拾遗》:
"平,无毒。"②朱震亨: "咸。"③《纲目》:
"大寒。 "
人肺、肾经。①《玉楸药解》: "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②《本草求真》:
" 入肺、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用药忌宜】:虚寒咳嗽忌服。《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别
名】: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金玉揪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处方名】:海浮石、浮石、煅浮石
处方中写浮石、海浮石、浮海石均指生海浮石。为原药去杂质,晒干敲碎成小颗粒入药者。
煅浮石又称煅海浮石。为净海浮石放砂罐内,置炉火中烧透,取出放凉入药者。
【商品名】:石花:又名海石花、浮海石、海浮石、黑浜珊瑚。为动物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干燥骨骼,为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物。主产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区。
浮石:又名岩浮石、海乳石、大海浮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产于山东、辽宁、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均以味咸、质轻、能浮于水面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药材主产浙江、福建、广东。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①浮石
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②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
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拉丁名】:药材Pumex原动物 Pumice ①脊突苔虫Cox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②瘤蔷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炮制方法】: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考 证】:出自《本草从新》。
【生药材鉴定】:①浮石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看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②石花(《本草衍义》)
为脊突苔虫或瘤蔷虫的骨胳。一、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
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技,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多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
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昧微威。二、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
直径l~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有火山碎屑结构,此晶屑、晶斑具斜方辉石、中性斜长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基质为火山玻璃(近95%)。呈团粒结构,气孔构造。一般多为负突起。无干涉色。
【中药化学成分】: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
SiOz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
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L个分析例为:
CaO47.81%, MgO3.65 %, FE0.15%,SiO:1.61%,湿气1.01%。由
Porite astreoides所成的石花,分析 l 例为: CaO53.84,
MgO0.18, SiO20.02,灼热减量44.98%。以上2例,设以
CaO 全部为碳酸钙 ,则CaCO:含串顺次为8县及96%。主含钾、钠、钙、镁、铝、铁的硅酸盐,其组成可表示为xSiO2·yNa2O·zK2O·lCaO·mMgO·nAl2O3·kFeO·pFe2O3·qH2O等,即火山玻璃,约占本品的95%,尚存在少量晶质硅酸和硅铝酸盐及石英,因本品出自火山,采自海水,故含有众多的微量元素。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