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5-18 15:48:46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如仅提前三五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经先期病论。《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为早。”本病在历代医籍中与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同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如宋代的《圣济总录·妇人月水不调》云:“月水不调者,经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浊,或先期而来,或后期而至是也。”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分别将“不及期而经先行者”、“过期而经后行者”、“一月而经再行者”、“数月而经一行者”、“经闭不行者”逐一辨证施治。为月经先期作为一个病证开创了先例。
【病因病机】
休 闲居 编 辑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因为气能摄血,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
1.气虚 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极,损伤脾气。因而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则心气亦伤,以致心脾气虚。或病延日久,脾损及肾,使肾气渐衰,又可成为脾肾气虚。临证时应予注意。
2.血热 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l)实热 常见的有阳盛血热和肝郁血热。 阳盛血热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热扰冲任,迫血下行,以致月经提前而至。《万氏女科》说:“如曾误服辛热暖宫之药者,其冲任伏火也。”指明阳盛血热而致月经先期的病理。 肝郁血热 郁怒伤肝,木火妄动,下扰血海,迫血下行,致使月经先期来潮。《万氏女科·不及期而经先行》说:“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责其气血俱热,且有郁也。”
(2)虚热 素体阴虚,或因久病明亏,或因失血伤阴,水亏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因而下行,故使月经提前而至。《傅青主女科》说:“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正是对阴虚血热致月经先期而言。
【诊断】
本病的临床特征以周期提前七天以上,并非偶然一次者作为诊断依据。如提前到十余天,便有阴道出血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 p月经先期的量、色、质和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而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12-16天。(但不一定每次月经中间均出血,持续l-2小时至2-3天;流血量一般较少。)
【辨证要点】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形、气、色、脉,辨其属虚、属热。一般以周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清稀,唇舌淡,脉弱的属气虚。周期提前或兼量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舌质红,脉数者为血热;脉虚而数者为虚热。如仅见周期提前而量、色、质不变的,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全身征候及舌、脉等进行辨证。本病若伴经量过多,可发展为崩漏。临证时应重视经量的变化。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按其疾病的属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如虚而有火,则重在补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或脉证无火,而经来先期者,则应视病位所在,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心脾同治,或脾肾双补,切勿妄用寒凉,致犯虚虚之戒。
【辨证施治】
1.气虚
主要征候: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清。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经来先期,量多。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奉心化赤,则经色淡而质清稀。中气不足,失于旁达升举,则神疲肢倦,小腹空坠。脾虚运化无力,则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均为脾气虚衰中阳不振之候。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为君;甘草、白术补中健脾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为使。共奏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如兼怔忡心悸,眠差梦多,为心脾气虚,可于前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茯神、枣仁、远志、桂圆肉、木香、生姜、大枣。方中桂圆肉补脾益血;茯神、远志养心安神宁血,木香宣畅三焦滞气,调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气固血宁,归脾所统,则经调如期。
2.阳盛血热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或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
征候分析:邪热伏于冲任,迫血妄行,致经来先期、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鲜红或紫红而质稠粘。热邪扰心,则心胸烦躁。热伤津液,则口干,小便短,大便燥。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于里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泄火,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和阴,茯苓行水泄热。全方虽属清热泄火之剂,但有养阴凉血之品,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经量多者,去茯苓之渗利,以免伤阴,酌加炒地榆、炒槐花,以清热凉血止血。
3.肝郁血热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郁化热,热迫血行,则月经提前,经色紫红。疏泄失调,放经量或多或少。气郁血滞,则有瘀块。气滞肝经,则乳房、胸胁、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方中丹皮、山栀、柴胡疏肝解郁散热为君,当归、白芍柔肝养血为臣,白术、茯苓培脾为佐,薄荷助柴胡疏达肝气为使。爆姜辛燥,非血热所宜,故去而不用。肝气疏达,热清血宁,经自如期。
4.虚热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可由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上述各型血热先期,热盛伤阴发展而来。阴虚内热,热扰血海,迫血流行,故月经先期而至。水亏火旺,故量少、色红而质稠。若虚热伤络,血受热迫,则经量可多。虚热上浮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方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地骨皮泻肾火,清骨中之热;玄参、麦冬滋阴壮水;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敛阴。全方重在滋水,使水足而火自平,阴生而阳自秘,则经行如期矣。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