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图谱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21 23:34:56
【药 名】:野菊花
【拼 音】:YEJUHUA休 闲 居 编 辑
【英文名】:Wild chrysanthemum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
【功 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疏肝破血。
【主
治】: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性味归经】:苦,甘,辛,凉。①《本草汇言》:“味苦辛,气凉,有小毒。”②《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甘苦,无毒。”
《本草求真》:“入肺、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药物配伍】:配连翘,清热解毒、利咽止痛;配苏子,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配桑叶,疏风清热、清肝熄风;配蝉蜕,疏散肝经风热,明目退翳;配防风,疏散风寒。
【别
名】:苦薏《本草经集注》、野山菊《植物名实考》、路边菊《岭南采药录》、黄菊仔《中国药植志》、野黄菊《江苏植药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山九月菊《辽宁经济植物志》
【处方名】:野菊花、野黄菊、鲜野菊花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药材Flos Chrysanthemi Indici原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北野菊C. Boreale Mak.或岩香菊C.
Lavandulaefolium(Fisch.)Mak.
【考 证】:出自《本草正》。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0.5~1厘米,外层为15~20个舌状花,雌性,淡黄色,皱缩卷曲;中央为管状花,两性,长3~4毫米,黄色,顶端5裂,子房棕黄色,不具冠毛;底部有总苞,由20~25枚苞片组成,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苞片卵形或披针形,枯黄色,边缘膜质;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味苦,继之有清凉感。主产江苏、四川、广西、山东等地。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与菊花的主要区别:①花粉粒直径20~28(~
33)μm,刺长约3.5μm,每裂片4(~5)刺。②腺毛头部鞋底形,长径35~82(~120)μm,短径33~56(~69)μm。③T形非腺毛较多,臂一长一短,基部1~8(~13)细胞。本品以完整、色黄、香气浓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花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cacetin-7-rhamnosidoglucoside)、野菊花内酯(Yejuhua
lacto-ne)、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苦味素、α-侧柏酮(α-ThuJone)。又含挥发油,内含dl-樟脑。甘四烷、甘六烷等。另含维生素A类物质及维生素B1。花含挥发油0.1%~0.2%,油中含白菊醇(chrysol)、白菊酮(chrysantome),尚含dl-樟脑、β-3-
蒈烯(β-3-carene)、桧烯(sabinene)及香草醇(carvol)。此外,花中分离得野菊花内酯
(yejuhualactone)约0.1%,密蒙花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约0.72%。另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
glucoside)、菊红甙(chrysanthemin,asterin)、菊黄质 (chrysanthemaxamthin)、环氧叶黄素(xanthyllepoxide)、木犀草素、野菊花酮
(没药烷酮二醇),及野菊花醇、胡萝卜甙、豚草素、金合欢素、山萮酸甘油酯、棕榈酸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