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0-06 16:33:36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的是心内膜和瓣膜由于致病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炎症。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二者无明显界限。
【诊断要点】 休 闲 居 编 辑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大多数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少数病例发病前有手术、器械检查或感染史。
2.全身感染表现:常有发热,热型不规则,老年人有心衰、尿毒症或用过抗生素者体温可能正常;可有乏力、肌肉关节酸痛,进行性贫血,病程一月以上60%有脾肿大,晚期约1/3病人有非紫绀型杵状指(趾)。
3.心脏杂音发生改变或出现新杂音。
4.皮肤粘膜损害:瘀血多分布于上腔静脉引起流区、下肢、口腔及眼结膜处,中心呈白或黄色,持续数天,常成群反复出现;过去可见的Roth点、Janeways结、Osler结、指甲下条纹状出血,近几年已很少出现。
5.脏器检塞:包括脑、肾、脾、肺、冠状动脉、肠系膜及肢体动脉栓塞。
6.血培养:发热期每小时抽血一次,连续3-5次,每次采血10ml以上,同时兼作大厌氧菌和霉菌培养,可有阳性。
7.血清免疫学检查可出现γ-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98%免疫复合物阳性。
8.二维超声心动图:心瓣膜可见赘生物,诊断价值较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对<3mm的赘生物,需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方能检出。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起病急骤,进展快,病程数天或数周,高热、寒颤等全身毒血症状明显。
2.60%病人心脏原无异常,多发生在化脓性感染的基础上,近年不少有静脉吸毒史,致病菌直接侵入后形成心内膜炎症及赘生物。
3.致病菌毒性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
4.心内膜上赘生物大而脆,易发生转移性脓肿,累及瓣膜后常迅速引起穿孔,可发生腱索或乳头肌断裂,有新的心脏杂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