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哮喘(3)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2-23 07:05:09
缓解期:应以病位在肺为基础,针对相关脏器,分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搪,舌质淡,苔白,脉濡软。肺肾两虚证: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粘起沫,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胖,脉沉细。
一般而言,冷哮,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而致寒饮伏肺,肺失宣畅。多见于外源性哮喘,因气候过敏,寒冷刺激而发病,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冷,深秋寒冬之时易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区性。热哮,病因于热,多为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郁肺,肺失清肃。与体内感染病灶所致的过敏反应有关,并涉及哮喘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甚或表现为典型的夏季哮喘。寒包热哮,因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客寒包火,肺失宣降。多为内源、外源互相关联发病。风痰哮,病因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壅实,升降失司。多因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或食鸡蛋、鱼虾等,而成为发病的过敏原。虚哮,病因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多为久发体虚,形成过敏素质,并因反复发作而加重其过敏反应。如届高年患者,常多合并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一旦大发作时,可见喘脱危证。休 闲 居 编 辑
3“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有其相对性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肇自丹溪“末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提出了哮喘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张景岳加以补充说:“扶正气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但临证所见,发时未必皆实,故不尽攻邪,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如反复频发,久延不愈之患者,可以表现哮喘持续状态,或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之虚哮,邪实与正虚并见,治当攻补兼施;若发生喘脱危证,又当以扶正固脱为主;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缓解期症虽不显,但其“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由于肺虑气不化津而成痰,脾虚积湿生痰,肾虚水泛成痰,以致正虚邪实,故在扶正培本的同时,也应参以化痰降气之品,清除内伏之顽痰,以减少复发。据现代实验研究所见,缓解期的患者,依然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高反应性的轻重与发作频度、程度成正相关,提示平时适当兼顾祛邪有其必要性。
总之哮喘的治疗可以认为发时未必全从标治,当治标顾本,平时亦未必全恃扶正,当治本顾标。如《景岳全书·喘促门》所说:“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惓惓以元气为念,必致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