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能治的病别轻易打吊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05 23:01:58
据《健康时报》报道,“打吊针”,是静脉输液的俗称,适应症很多,可治疗严重创伤、大中型手术、严重营养不良、失血等病人。由于使用比较频繁,一些人认为打吊针比吃药病好得快。而事实上,打吊针并不能包治百病,输液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人体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发烧38.5℃以下服药即可退热 休 闲居编 辑
在过去,打吊针输葡萄糖营养液或生理盐水算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仅一包口服葡萄糖冲剂不过几元钱,在医院打吊针用的葡萄糖液收费是十几元。但现在,你到任何一家医院,都会看到举着吊针瓶等着输液的患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些医院为了迎合患者想早日康复的心理,纷纷亮出维生素类药物或能量合剂类药物的输液用药招牌。那么,打吊针和吃药哪个更好呢?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王惠卿教授指出,一般的治疗原则应当是:“药能口服不要肌注;能肌注不要静点。”他说有位患感冒的患者,想快点治好病,选择在家静点,结果发生过敏反应,医药费花去上万元。中国航空工业中心医院的王晓菲介绍说,人体体温在38.5℃以下服用药物即可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正确的选择。
打吊针比吃药费用高得多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位病人家属告诉记者,他的妈妈得了脑充血,已经来院治疗5天了,光打吊针的费用就花了1000多元。旁边的一个患冠心病的老太太此时插话说:“你那算是便宜多了,我每天用两小袋输液就得花660元!真不如吃药便宜。”
中国预防病控制中心的刘常平忠告,打吊针的液体不管是什么药稀释而成的,都是人为制作的,因而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受到空气微粒或其他因素的污染而变质。而在加药过程中无菌操作也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污染,如针管、针头消毒不严,加药环境不消毒、不清洁,更难以避免的是瓶塞微粒、玻璃微粒随加药针头进入液体,当这些污染进入人体内后,自然而然成了人体潜在的“杀手”。
少部分人会出现输液反应 输液时因个体差异和药品质量的原因,少部分人会出现输液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发热。输液反应发生后,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可置人于死地,“打吊针”打死人可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见,当你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或药物获得健康时,千万别为图“快”或“省事”让隐患潜入体内。
相关链接 多数感冒没必要输液 一位儿科医生说,医生自己的孩子感冒了,很少打吊针。
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就是说,约90%的感冒没必要输液进行抗生素治疗。当然,对于细菌感染所致的感冒,通过输液进行抗生素治疗仍是可行的。
这样的医学常识医生都知道,但是如今医生都愿意把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推荐给患者,这里有社会的因素,更多的是医院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儿科为例,一个小孩子感冒了,医生如果只是开一点抗病毒的药,便宜一点的十来块钱,再贵一点的几十元,吃上三五天孩子的感冒照样好。但如果是输液,医院的收入就可观得多,最便宜的青霉素,一次30多元,如果用好一点如先锋,一次100元。一个疗程三五天下来,少不了也得100多块钱,多则四五百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