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对肾损害的毒副作用不容忽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0-27 20:32:49
--2003年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专题(九)
新华社信息南昌11月7日电(记者冯丽)日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在
南昌召开了“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会上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专家组对中
草药肾损害的现状及临床观察做了专题研究报告,并提醒业内重视中草药对肾损
害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有关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导致肾损害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
究报道不断出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文献
报道,近几年来发现有数百例与服用含有马兜铃酸制剂有关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肾脏血流丰富.每分钟有25%的心搏血量流经肾脏,而肾脏只占人体体
重的0.4%,按重量计算肾脏是体内各器官中血流最丰富的,故大量药物可随
血流到达肾脏而引起病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有毒中
草药--木通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报道称病人
因服木通、雷公藤等中草药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引发高钾血症而致死。
据专家组李平透露,近两年来在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病人中,一些不
明原因的肾功能迅速减退病患者,常伴有近端及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肾
性尿糖、尿NAG酶升高、低比重尿,低渗透压尿及肾小管酸中毒;尿常规有轻
度蛋白尿,尿沉渣可有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贫血出现较早,呈轻、中度;半数
以上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这些患者发病前,都有不同数量服用含马兜铃酸中
药的病史,临床将此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一般结合肾穿刺病理结果进行明确诊
断。迄今为止这样的急性马兜铃酸肾病例在中日友好医院已发现40余例。临床
实践使专家们认识到:应当增强对有毒中药的认识,重视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铃酸(AA)是植物界中发现的第一个硝基化合物,是所有马兜铃科马
兜铃属植物中含有的特征性成份。AA主要含AAI及AAII,此外,还含有
少量的AAIII。含AA的中药来源包括:我国的马兜铃属植物,如马兜铃、
天仙藤、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寻骨风;德国的铁线莲状马兜铃;美洲的蛇
根马兜铃,印度马兜铃。AA在我国没有单独作为一个药物使用,患者接触AA
主要在中草药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关木通和广防己。临床上患者服用含有关木
通的中成药导致肾损害的最为多见,如龙胆泻肝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排石
冲剂等,还有一些关于服用冠心苏合丸的临床病例。
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在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比较低。这些患者均有短
期大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史,迅速出现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肾
小管功能障碍,可有较多尿蛋白。同时伴有肾外表现:如上消化道症状(恶心、
呕吐、上腹不适等),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受损等。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
管坏死。光镜所见:近端小管重度变性、坏死,刷状缘脱落,有的仅残留小管基
底膜,间质水肿,偶见少量散在的炎细胞浸润,肾小球无明显病变,或有轻度节
段性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小动脉内皮细胞水肿。电镜所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刷
状缘消失,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细胞器崩解脱落,基底膜裸露。经积极治
疗后,部分患者肾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其恢复速度较慢。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发生率比较高,自1998年底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发现
第一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以来,迄今为止,已发现了150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
患者。患者都有多年间断小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史,病变隐袭进展,逐渐出现
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损害,数年内逐渐由氮质血症进入终末肾衰竭。B超双肾缩
小,大小可不对称。其临床特点是肾功能不全,不仅在常规化验时呈现此状态,
而且终止马兜铃酸的摄入肾功能仍然迅速减退。常有近端及远端小管功能障碍,
表现为肾性尿糖、尿NAG酶升高、低比重尿、低渗透压尿及肾小管酸中毒。尿
常规有轻度蛋白尿,为肾小管型低分子蛋白尿,尿沉渣可有少量红白细胞及管
型;贫血出现较早,呈轻、中度,推测可能与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小管周围细
胞较早受到破坏有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
据悉,有关马兜铃酸导致肾损害的机理业内尚不十分清楚,根据临床观察和
实验研究推测可能的机制有:一是药物成分有“胞浆毒”特征,并可能长期滞留
在细胞内,引起慢性肾脏损害;二是在马兜铃酸的作用下,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
发生表型转化,可能转换成肌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I、III,参与肾间质纤
维化;三是动物实验提示:马兜铃酸所致肾功能损害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四是
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给予强的松龙治疗一年,可明显减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推测
与激素干扰T细胞功能相关,故本病发病可能有免疫因素参与;五是在马兜铃酸
所致肾病病人的肾组织中,发现马兜铃酸-DNA加合物,推断其不但能导致癌
变,还可能诱发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目前,马兜铃酸肾病尚无理想的药物能治疗。国际上有报道称,用小剂量激
素可治疗。如口服强的松30mg/日,每三个月减10mg,维持治疗一年。
临床也可按慢性肾衰常规治疗,如对症治疗,降压、改善贫血状况、低蛋白饮食
加酮酸等。中药治疗多采用抗纤维化药物,如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等。
休 闲 居 编 辑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