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出生局部臂神经受损《肩难产》有希望康复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20 08:31:25
>>>>>>>>提问我的孩子07年2月3号出生《肩难产》上臂。和下臂有感觉但不能动。手可以动还有力量,经过10天的治疗下臂稍微可以动但不是很明显。医院让孩子先出院7 天在来看情况。,。。。。。。。。 不知道我孩子这种情况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或什么药物对孩子有效。康复的希望有多大? 全家跪求。 天下人。。。。。。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从我的专业期刊里帮你搜到一篇介绍这方面的方章,希望对你有用。从你描述的症状来看,为不全性的,而且十天就有好转,预后良好,不过神经恢复有一个过程,可能要半年甚至更长,需要耐心。文章另附如下:
产瘫,又称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患肢不同程度的瘫痪。随着人类对产瘫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成人臂丛损伤和产瘫的不同,产瘫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进入21世纪纠正了产瘫是成人臂丛损伤微缩的观点。
产瘫致残性强,治疗棘手,给患儿和家庭带来沉重压力,也是产科中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科中巨大儿(>4kg)的出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因而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据估计,目前产瘫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约0.6‰~1 0‰,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达到3‰~4‰。我国尚无发生率报告,但患者数量确有增加。
一、原因。
产瘫发生是一综合因素,主要有三种观点:压迫理论、牵拉理论及其他理论。及三大危险因素为产钳助产、巨大儿及胎位异常。巨大儿的胎头和双肩径较大,常易引起头位和肩难产。当采用产钳或胎吸等方法使胎头娩出后,其先肩在耻骨联合处受阻而不能顺利娩出,此时牵拉胎头协助先肩娩出时,过度的头肩分离暴力使臂丛神经受到牵拉性损伤。文献报道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妊娠糖尿病、臀位分娩、急产、高龄经产妇及子宫强烈收缩(此时臂丛损伤可发生在宫内)等。此外,极少数的产瘫由先天性臂丛神经发育不全引起,这时患儿的肩肘关节活动往往正常而仅表现为手部的活动障碍。虽然文献均认为剖宫产是预防产瘫发生的保护因素,但有研究表明,当胎儿估计体重大于4500克时,要作233~1026次剖宫产术才能预防1例不能自行恢复的产瘫。因此,目前认为产瘫的预防还在于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综合性措施。
二、分型。(临床上给疾病分型的意义是什么?)
临床上长期沿用的上干型、下干型和全臂丛型的分类法,(A上干或上中干型指肩外展、屈肘不能,前臂旋前、腕及手功能尚好;B下干型,最少见。手指屈伸及内收外展不能,手内肌萎缩,拇对掌不能,往往有Horner征。肩、肘活动尚好。C全臂丛型,肩、肘、腕、指功能障碍常有Horner征。由于不能反映产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现已被基本否定。)目前许多产瘫诊治中心己采用1984年根据产瘫的病理特点而提出的4型分类法。这在顾玉东编的手外科学上有,依据就是新生儿臂丛解剖特点和损伤机制,强调随着暴力的增加,不仅神经根的损伤范围从上神经根(C5、6)向下神经根(C8、T1)蔓延,同时神经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因此恢复的可能也越小。此4型分别为:Ⅰ型 C5,6损伤, 肩外展、屈肘不能,按照神经损伤分度为轴索传导中断或轴索断裂,一般认为4~6个月可完全恢复;Ⅱ型 C5,6,7损伤,表现为肩外展、屈肘、伸腕不能,大多数病例从6周后开始恢复,但至6~8个月可遗留肩关节的内收内旋畸形;Ⅲ型 C5~T1,不合并Horner征,表现为全上肢瘫。Ⅳ型 C5~T1损伤合并Horner征。上述分型通常在出生后2~3周进行,以排除某些轻微的损伤。
虽然此分类法对产瘫的诊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不足,顾玉东等认为在它的Ⅱ、Ⅲ型的分类中的C7神经根损害是可恢复的,但他们发现至少一半病例的C7神经根已撕脱,不能恢复了。黄轶刚等进行了相关的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C7神经根及周围结构和成人不同,新生儿C7神经根较易撕脱。目前没有一个分类方法能完美,包括张闲中的分类方法。
三、诊断。
难产后婴儿两侧上肢运动不对称或畸形,应考虑产瘫可能。当然要首先排除骨关节损伤及脑源性四肢瘫,因为骨折也必然有畸形和活动障碍。
因为是婴儿,查体不配合,所以查体的经验是:在家长的配合下,详细询问病史,因为家长最了解他孩子,另外要注意观察发现三方面问题,1畸形、2肌肉萎缩、3、运动障碍。检查皮肤感觉要在婴儿睡眠时进行,用针刺检查痛觉是否存在。
还有肌电图检查,一般要产后3周进行。颈髓造影诊断根性撕脱伤假阳性率高,一些报道中高达18%,不作为常规检查。
四、手术指征。
首先人们认识到约75%~80%的产瘫可在1年内自然恢复。对于不能自行恢复者,目前一致认为应手术治疗,但对早期神经探查的最佳时机仍存在争议。
1、对于存在Horner征的全臂丛型(TassinⅣ),一般认为不会自行恢复,所以能耐受麻醉就应该手术,不要超过三个月的神经再生“黄金时期”。仅少数人有不同观点。
2、Gilbert对一组(44例)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从出生起连续观察5年,结果发现:所有完全恢复的患儿,其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在一个月底前开始收缩,到第二个月底时收缩己达正常;若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在3个月底时无收缩,或5个月底时未达正常,则最后肩关节功能达不到良好。考虑到三角肌功能的检查易受胸大肌等影响,故他们将“三个月底时无肱二头肌收缩”作为探查臂丛神经的手术指征。Gilbert认为早期手术不仅疗效较好,还容易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他的理由是从人的心理角度说的,由于出生6个月后孩子的患肢可出现一些微弱动作,尽管其最终结果不会令人满意,但家长不愿冒已出现动作术后丧失的风险而拒绝手术,从而失去神经修复的机会。可见,早期手术对孩子十分有利。
3、它的观点有些激进,可能导致对部分可以自行恢复的患肢而采取了手术治疗,所以有些人提出了更复杂的综合指标,同时延长观察时间。Nehme这个人提出当有C7损伤同时伴有较高的出生体重,且屈肘功能6~9个月时恢复不佳可以手术。
这个争议比较大,我看的文章越多越困惑,主要是大家观察的病例数太少,Gilbert这个人随访了44例5年就写了一篇经典文章,得出了一个诱人的结论。另外就是标准制定比较难,也比较混乱,大家的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五、手术方法。
1,产瘫手术中一个争议焦点是对创伤性神经瘤的处理。有些作者对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有明显传导性的神经瘤行神经松解等手术,以尽可能保留原有功能,但不少作者相信采用神经移植和移位可得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上海华山资料曾表明,就恢复上干功能而言,神经松解术的疗效与非手术治疗相同,高仕长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有早期手术指征的产瘫上干神经瘤,其神经结构己遭明显破坏,再生神经纤维(有髓+无髓)通过神经瘤的比例仅约40%且与神经瘤的传导性无关。该作者对手术患儿的早期随访表明,术后4周其上肢功能确有所减退,但3个月时基本达到术前水平,术后1年上肢各关节功能均已优于术前。
2,膈神经移位术对成人的安全性已得到一致公认,但对婴幼儿是否同样安全目前尚无定论。曾有报道产瘫应用膈神经移位后,患儿早期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且有些膈肌的抬高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一般认为2岁以内不能移植膈神经。不能对患儿同时(或先后)施行膈神经和肋间神经移位术,以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
3、2岁以上患肢的主要功能仍有障碍,一般神经手术已无效。临床应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改善功能。
产瘫中最常见且治疗也最困难的后遗症是肩关节内旋畸形。产瘫一经诊断就应教会家长作肩关节被动外旋训练以预防关节挛缩,具体做法是肩关节中立位作被动外旋和上举,每天30分钟。6个月以上即可行肩胛下肌松解手术。没见过。
在臂丛治疗上Sunderlang说:在臂丛损伤这一外科领域,能作什么手术已经不再是问题,而关键是明确应该选择何种手术进行治疗。我觉得更困难的是选择何时做手术进行治疗。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