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填补我国医学教育空白
人气:
13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0-11 11:42:17
中国医师协会近日在部分地区启动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该体系填补了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核与国际执业医师认证接轨创造了条件。这是记者从近日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医德工程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由中国医师协会推出的相关技能的培训,目的是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国际上,“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执业医师除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必须具备的能力。当前,随着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和安全事故增多,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的信赖逐步减弱,紧张的医患关系既影响了医疗单位的医疗秩序,也使医师的人身安全受到影响。一些大城市条件好的医院甚至还把派出所请进了医院办公。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镜告诉记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有多方面原因,也与我国重技术轻人文的医师培育体系有关。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医护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要高于普通职业。国际上有些国家不承认我国医师的行医资格,不是因为我们的医师专业不精,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的医师没有经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杨镜说,一个医师的专业精深,并不代表其具备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的管理能力及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强弱不仅关系到医师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医院的经营与发展。
据介绍,中国医师协会经过两年的调研、专家研讨,联合美国人力资源组织及乔治华盛顿医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班子,根据国际化的标准,组织开发了首部适合我国医师使用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系列课程标准教材,并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目前,该培训体系正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培养对象为全国近200万执业医师,该体系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推荐,成为这些机构考核评定从业医师素质水平的依据之一,并为我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核与国际执业医师认证接轨创造了条件。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