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大学生当保姆是人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18 15:57:16
最近,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纷纷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他们为期2个月左右的家政实习。这些被媒体称作“大学生保姆”的学生一到京就吸引了众人的关注,许多人赶来参加面试会,有的当场就签下了雇用合同。月薪一般在1000元左右,而目前北京市普通家政服务员月薪一般在600元左右。客户大多是高级管理者、企业老板、华侨、外籍人士,基本上属于高收入的金领阶层。
这些学生所学的专业大多是家政专业,学习的课程包括家庭理财、幼儿教育、心理学、英语口语等,大部分学生还拥有中级秘书证、驾驶证、物业管理员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他们的年龄在20岁左右。
据悉,北京现有1300万人口,家政服务品类繁多、需求量大。北京有家政服务机构600多个。目前北京的家庭大概需要15万至20万位家政服务员,而实际从业人数仅有10万人左右。业内人士分析,今年1月底正值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家政人员短缺的缺口更大,大约缺6万人。这些“大学生保姆”来京,无疑为“干旱”的新兴家政服务行业带来了及时雨。
在受到雇主的热烈欢迎的同时,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场争议。一种说法是“大学生保姆”是人才的浪费,教育的失败。而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大学生保姆”带给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一种新的择业观,让他们改变以往大学生只能从事脑力工作的观念,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保姆职业做得好,也能像英国的管家、法国的厨师一样创出品牌来。
并非大材小用
新疆石河子市市民张富英:如今,社会分工已越来越细,要求在专业范围内尽可能地精通自己的业务。原有“佣人”式的保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家政服务理念,来替代过去的“佣人”式的保姆形式。而拥有家庭理财、幼儿教育、心理学、英语口语等专长的大学生保姆,恰恰能在这些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人认为大学生做保姆“屈才”或“大材小用”,这是对于“大学生”和“保姆”属性的习惯认识: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理所当然应当体面,认为保姆就应该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所从事的工作。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这个时代。这正是“大学生保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北京东安市场管理处王学津:我觉得“人才的浪费,教育的失败”的观点有点可笑,教育既没有教大学生做保姆,又没有教大学生不做保姆,怎么能说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成功呢?
现在各高校的收费普遍较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经济相当拮据,也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不少大学生投入到勤功俭学的队伍中去了,做保姆只是他们生存和完成学业的手段罢了,靠劳动吃饭一点儿也不丢脸,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大学生就值得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辩论吗?
在国外的大学,有很多大学生去饭店洗碗,这跟做保姆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国外大学生做的是公众的保姆罢了。别人能接受,我们国人为什么就不能接受?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为我们的社会挑起大梁,作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去做保姆,体验一下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难道我们希望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得劳动人民的辛勤和劳累的人来接我们建设社会的班吗?
在此,我对这些做保姆的大学生表示同情,同时,更给予一份认可。能够吃这个苦,能够放下这个面子,是当今很多大学生根本做不到的。他们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大学生。
北京社会学家吴天明: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保姆”是一种无须多少技能的低水平劳动,是人人都会做的一种工作。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家政服务也不再是简单的“看孩子”、“做饭”,已从护理病人、饮食烹饪,到搬家承运、代人购物等,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雇用保姆,也已经不是简单地要求会洗衣服、做饭、带孩子,而是要求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要求保姆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更全面的专业素质、更过硬的职业精神。
很多信息表明,城市中产阶级对于“大学生保姆”这样的高级保姆的需求量很大,而保姆市场却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保姆”一方面充实了保姆市场的主体,另一方面也给保姆市场引来了竞争机制。“保姆”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不是很体面,甚至不能算做一个职业。其实,职业无非是社会分工下的一种谋生手段,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在社会分工细化、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家政经济在中国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足以表明“保姆”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大学生保姆”的出现也预示着,保姆不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也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只有经过了专业训练,才能真正胜任保姆这份工作,向雇主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大学生可以做家政,别人同样可以做。而大学生的参与必将使得家政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各行各业的职业竞争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也许,这种新型的职业竞争意识就是大学生保姆带给人们的全新理念。这也必将有利于我国家政业的发展,继而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人才贬值
自由撰稿人刘兵: 对大学生本人来说,如果有志于当保姆,那还上大学干什么呀?上大学得花多少钱谁不知道?说什么“大学生当的不是传统意义上洗洗衣、做做饭,或者是照顾老人小孩、打扫卫生的保姆”,但他们当的是什么样的保姆呢?难道真得有人会把他们当成高级管家了?而如果不能成为高级管家,难道他们一辈子就挣月薪千元了?
从家庭来说,有几位家长希望自己辛辛苦苦供出来的大学生去当保姆?说得再好听,现在的保姆也不过还是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为主吧?对于雇主家庭来说,使用大学生保姆同样是一种伤害,因为大学生保姆干不长就是客观事实。此前进北京的一帮大学生保姆,干的最长的也不过就是半年,而现在这一批来自四川的保姆工作时间已经确定了,不会超过3个月。哪一个家庭会喜欢隔三岔五就换保姆呢?
再说社会,我们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和低学历者抢饭碗么?是的,别的国家也有大学生保姆,但人家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咱们不一样。大学生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当保姆的过程中到底能用上多少?这就是人才浪费。
确实,大学生就业难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大学生如果有志于当保姆别人也管不着。但在现阶段,大学生当保姆的条件并不具备,除掉家政公司可以借机炒一把外,大学生当保姆对哪一方来说是好事呢?
成都市民学生家长张明:听到自己的孩子去北京当保姆,我们有点儿生气。我们全家花那么多钱送孩子进大学,没想到到头来是当保姆,太令人感到悲哀了,这纯粹是一种“大材小用”的盲目选择。
四川省高级工程师杨浩:目前中国人才资源总量仍很稀缺,一茬儿又一茬儿的大学生争先恐后地涌进城市选择类似家政、擦鞋、餐饮等技术含量并不太高的职业,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也不值得称赞和鼓励。早知如此,他们还上大学干吗?
不能一概而论
自由撰稿人王馥铭:如果说大学生进京是干一般意义上的洗衣、保洁、烧饭、照顾小孩之类的粗活,我认为就是大材小用。还用解释吗?因为这些粗活不需要经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就能干,现在由大学生来干不是浪费人才是什么。
如果说大学生进京不是干一般意义上的烧饭、照顾小孩之类的粗活,而是诸如家庭秘书之类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此话怎讲?譬如有些学烹饪的大学生到一些大老板家,所学与所用相当,工资也不薄,怎么能说是大材小用呢?还有一些学护理的,在小城镇就业困难,到大城市里给一些“三高”家庭护理婴儿,甚至兼做启蒙教育,怎么能说是大材小用呢?因此,评判一个大学生到城里当保姆是利还是弊,要看他所做的工作是否与其所学专业或学识相当,这是最关键的,不能用凡是保姆进京都好或都不好来评价,那样会有失偏颇。
从大学生进京当保姆被“一抢而光”以及北京独特的人文环境来看,笔者认为,这些大学生当保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不过我有一个想法,这些大学生当保姆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保姆的工作性质与工作范畴,档次大大提高了,现在大多数家长不认可子女当保姆,是否与“保姆”这一特定的职业称呼有密切关系,所以笔者建议,劳动就业部门是否把大学生当保姆这一职业名称作一修正,不叫保姆,起一个既与其职业相称而又高雅的名称,比如叫家政助理。这样两者的工作也就有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划分,这无论是对大学生家长,还是对雇主来说,不都是很愿意接受的吗?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