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焕深委员呼吁:加强全科医师人才建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25 17:02:19
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左焕深委员在发言时表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而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更是关键。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医学模式和健康理念的转变,医疗费用的高涨,人们卫生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专科医疗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原有的医疗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统计,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5%左右需要专科医师的诊治,而人群中80%-90%,甚至更多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来解决。
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效率高、成本效益好的卫生体系必须由全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筛选,解决患者的大多数健康问题,而将很少一部分患者转诊给专科医师。这些均为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据估算,社区性的病前综合干预所需费用只是发病后所需费用的15%-23%。为控制医疗费用的高涨,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当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全科医学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其中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更是关键。
通过对一些城市实施的全科医师的三年行动计划调研,左焕深委员反映了全科医师人才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受训学员层面来讲:一是他们在经济上有损失,一般学员的普遍月收入是1000余元,但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学习收费很高,部分学员大学期间贷款上学,毕业后因直接进入规范化培训体系,难以从本单位获得奖金及各种福利,经济负担重。尤其对于来自外省市的男青年医师,还面临租房、成家立业等系列问题。二是与单位领导及同事缺乏沟通。毕业生刚进工作单位即外出培训,与单位领导缺乏相互沟通,学员觉得未受重视,而领导也不知如何发挥学员所学之长。三是社区居民的不理解。全科医学虽有其独特的医学地位,但社会舆论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未达成共识,多数社区居民不了解全科与专科医师的区别,将全科医师等同于“万金油”,使得学员的信心受挫。四是现行的医保体制使得社区医疗点很难成为基本医疗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弱化为“配药”和健康宣教。
从管理者层面上来讲:一是培训经费和基层单位人事制度的限制。学员的培训经费主要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部分区、县卫生局可能补贴一部分,但无明确比例);由于社区基层的卫生服务人员定岗定编,中心的领导人在保证学员工资等基本待遇的同时还要出资聘请退休医务人员顶岗,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很重,况且单位与学员之间的协议松散,不能保证学员学成后回本单位工作。故多数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人都对今后招收新的本科毕业生存在顾虑。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的是造就高素质的全科医师,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但现实是: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既往的医院规模,部分管理者从经济利益考虑,仍将重点放在住院部病房,未将中坚力量投放社区;眼下全科医师社会地位不高,承受的压力与报酬不成比例,可能会导致培训过程中学员的流失,加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损失;脱产进行的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但培训结束后受训者仍回原单位继续原工作,未体现全科医疗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从国外系统引进全科医学的理论,所以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尚无经验,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左焕深委员建议:首先是要突出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建议成立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全科医师协会等组织。
其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另一关键是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是正确处理培养与使用的关系。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全科医师提供活动舞台,使每户人家都能享受到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为社区的全科医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对外交流的机会,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为人才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氛围。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