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危机敲响警钟 公共卫生改革刻不容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9-02 05:07:56
“SARS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已刻不容缓。”近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上评论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公卫危机就是生存危机
休 闲 居 编辑
陈竺说,公共卫生是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事业,但迄今为止公共卫生一直被人们理解为医学科学的分支之一。其实公共卫生已超出了医学科学的范畴,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寿命的不断延长,这主要是通过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如果公共卫生状况很差,各种疾病流行失控,那么社会经济不管如何发达都是没有意义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更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三种疾病流行模式在我国并行
陈竺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对严峻的挑战。从全球看,当前疾病流行模式有三种:一是与较差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营养不良和传统的传染病,二是与经济发展落后及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是AIDS和SARS等容易形成全球传播的新生传染病。
这些疾病及流行模式在我国都存在。目前联合国及其世界卫生组织最为关注的传染病是艾滋病、结核病、疟疾。我国在建国后30年里,曾在控制一系列危害巨大的传染病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如结核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疟疾控制在极低的流行水平。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当时在公共卫生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的优越性。作为控制传染病关键措施的计划免疫工作,我国获得被WHO确认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仅近20多年就减少计划免疫控制的6种疾病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但据今年召开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透露,该项工作面临滑坡的危险。
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与传染性疾病并驾齐驱地摆在我们面前;空气、水、垃圾污染等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凸现;劳动卫生监察力度弱化,个体私营企业职业危害严重,职业危害的祸水被引向农村和农民;严重违反食品卫生的事件还存在,一些个人和企业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沉沦,发生了一系列丧尽天良的坑蒙拐骗行为……
亡羊补牢的建议和措施
陈竺院士说,去年初SARS突袭,暴露了我国社会对传染性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完善的漏洞。SARS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公共卫生高效保障人民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结合国际成功防止和控制传染病暴发和蔓延经验,一口气提出了改革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十点建议:一、建立一套传染病监测体系,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出现异常数据或有新的疾病出现时能够及时地预测和汇报;二、当疫情出现时,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亲临现场,调查疫情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提出对策方案;三、实验室的研究迅速提供对疾病诊断、治疗的技术支持,由于很多病情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需要各国之间密切加强合作;四、流行病学研究应该对疾病暴发的前因后果、疾病的传染途径,尤其是疾病与人类行为、环境因素的关系作出分析,帮助公共健康部门在防治和控制疫情的时候科学决策;五、加强人类医学与动物医学界间的交流合作,研究病菌从动物向人类传染的动向;六、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健康体系,包括相应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培训和装备公共健康工作人员、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和宣传等;七、要有一个高效的危机处理小组,在防治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要保证物资、人力和资金的调度畅通无阻;八、实施有效的公共沟通和公共关系策略,与国内外媒体、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九、当度过危机之后,应该对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作出科学评判,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十、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中国公共卫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陈竺还提出了十点措施: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更加重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加重视对社会的管理;加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法制先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处置突发事件指挥系统和应急机制;创建新型农村医疗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队伍;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管理意识;信息公开化。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