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无病三分虚”补养身体正当时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3-22 14:53:17
越胖越怕热,动一动就汗湿全身。虽有空调,但到了夏天还是热得喘气,浑身无力;为消暑解渴,大量冰镇食物下肚后,胃难受、拉肚子;而心脑血管病人在夏季闷热潮湿的气候常感憋气、胸闷、疲乏无力、头痛……怎样才能消除上述夏季征候群?专业人士认为,注意调补正气,改善体质,就能有效截断夏季病乘体虚而入的途径。
夏季是人体出汗多,体力消耗最大的一个季节。为消暑解热,人们在夏季里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各种暑病的发生。除日长夜短、天气炎热的诱因外,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下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休 闲 居 编辑
临床资料证明,夏季由于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很容易引发各种暑病,导致体质下降而无法适应炎热天气,严重的会影响到心脑血管功能。可见,体虚为夏病之本。体虚了就应调养和滋补,中医理论认为,在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的夏季,人体更需因时清补。
少吃冰食保肠胃
为在夏天避暑解热,冷饮、凉拌菜成了人们最喜爱的夏季食物,但很多人在吃了这些冷菜后,出现呕吐、腹胀、饱满等症状。市二医院消化内科蹇贻副主任医师介绍,无论是冰镇的饮料还是啤酒,过多饮用不但会损伤脾胃,还会诱发腹痛、腹泻等疾患,引起胃肠道炎症,饮用应适量。
为防止夏季胃肠道疾患的发生,炎热季节必须讲究饮食调节,养成良好、卫生的饮食习惯:膳食最好现做现吃,生吃瓜果要洗净消毒;在做凉拌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且增进食欲。饮食不可过度贪凉,以防病原微生物趁虚而入。此外,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荷叶粥等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解暑药粥”;还应多喝水,注意盐分和维生素的补充。
养心安神防“内火”
人体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中,特别容易疲倦,尤其是大汗后多有四肢软弱、神疲无力、胸闷气急、能量不足等感觉。此外,夏季高温时人的某些神经机能,如机体的注意力、运动协调能力、判断反应速度会明显降低,经常出现夜寐不安、头重足轻、心烦意躁、智力减退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空调病”、作息时间的改变等都是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的“内火”原因。在温度降低、湿度增高、传热加快的空调环境里,人体体温调节和免疫功能会失常。此外,由于夏季日长夜短,很多人因乘凉或其它原因而改变了以往的作息时间,使体内原有的正常代谢节律受到干扰,因疲劳而“内火旺盛”。中医认为,除对症服用一些“消火”药物外,人自身调节作息、休养身心也是防“内火”的有效措施。
心脑血管病人喝点“酒”
虽然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发病率最高,但夏季大量的出汗会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流速减慢,心脑内已狭窄的动脉更容易发生缺血。因此,在夏季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据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医院脑血管科主任周世喜介绍,五一大假期间,为期七天的“免费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暨喝‘酒’”活动在该院举行。
数百名市民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年龄最大的 87岁,最小的 24岁,这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长速度加快,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大多很单一,一般是输血液,扩张一下血管,疏通一下血脉就完事,治标不治本。直到近年,医学界将治疗“心脑血管系统”与“肾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同步修复和双向激活,开创了心脑血管疾病与补肾同治、互治的全新模式,实现了异病同治。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能否喝酒一直广受争议。越来越多的专家经过研究后发现,适量喝一些低浓度的酒,有活血、通脉的作用。北京一教授也说过,“少量的酒是朋友,过量的酒是罪魁祸首”。正因如此,传统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引进了这一先进的理念,将中药制成酒剂型,这样一来,不但能活血化瘀,同时也达到强肾、通脉的功效,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走俏市场的通脉强肾酒正是采用这一原理,集通脉、强肾于一身,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收到良好的效果。日前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来消息, 5月 13日晚上,医院接到 3名突发心肌梗塞的病人,并连夜为患者做了手术。市一医院提醒广大市民: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中老年人,在盛夏湿热季节更要注重防暑除湿、饮食起居,并及时补充水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猝发率。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