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格特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30 08:09:12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四种年龄标准,即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地位年龄和人际关系年龄。
生理年龄在60岁左右就基本停止,而决定你是衰老者还是精干者,则取决于后面三种年龄标准。
从总体上讲,老年人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老化的时期,但是,心理的老化不一定和生理的老化平行发展,也就是说,其发生的迟早,依个人的心理能力在运用而定。心理老化的标准,不仅是个能力问题,还包括人生在态度,学习的欲望,欣赏、享受满足与愉快的能力,兴趣的广泛性,以及人的意志能力等等。在衰老的发展方面,个人的生活“动机”特别重要,一个人退休、卸下家务之后,如果不想求仪表、态度、生活方式的更新,一列追求,就可能较快衰老。
许多人心里早衰,并不是他们天赋差,而是他们未能尽量发挥生命的潜能。这个对老年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明显地反映在“老年人格”的五种类型上。
自主型
这类老人对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观的认识,有智慧,富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生活充满朝气,很愿为社会公益服务,或继续从事一些有技术的劳动。理解自己与晚辈的关系,不苛求别人。心理上能自我适应,不依赖别人,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问题与困难。兴趣广泛,对未来并不感到苦恼,虽然与家庭环境不尽协调,但主观感受积极丰富,不怨天犹人。这类老人为数并不多。
安乐型
没有过多的个人追求,对家庭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闲和安适,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悠然自得。但实际上,家庭环境是这种人的庇护所,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上依靠别人的援助。如果家庭气氛比较协调,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好。但这类老人没有强烈的个人兴趣,不欢喜工作,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
操劳型
对闲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来抑制自己对衰老的担忱。他们不轻易放弃对家庭生计的主持,希望掌管家庭大权,为家庭的各种事务操劳奔忙,以子女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控制欲。希望用自己的献身劳作换得人间温暖。但他们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报,就会变得嫉妒和不满。
愤恨型
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去顺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达到人生目标。这种自我不满继而转换成对亲人、眷属的敌意和苛求。对人要求较多,好指责、埋怨别人;对人存有偏听,好追忆过去,个人又缺乏独立的个性,对未来表现得消极,抑郁。常表现得执拗、固执、自我拒绝。
自暴自弃型
它是愤恨的另一种表现。这种人常把不满、愤懑压在心底,常责备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对一切事物都兴趣索然,消极悲观。在行为上有极端退缩,深居简出,拒绝与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独孑然。这些人一旦有了疾病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轻易了此一生,走上绝路。
在老人社会中,前三种类型,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晚年的生活适应,能在各自选择的生活中得到欢乐的满足,而后两种是不适应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软弱的老年人格,这两种人格类型的老人衰老异常迅速,更容易出现老年人的精神障碍。社会和家人,应从各方面为这两种老人提供心理帮助和公益服务。
作为老年人不妨从四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
良好的行为方式
老年人行为健康的标准是能适应老年的生活环境,与其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它的特点是:有浓厚的个人生活兴趣,不懒散地打发时光;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的可能性;能与各种年龄的人保持良好的接触,与家人和睦的关系;能参加不费力但有意义的工作;在家庭管理或事业中,能把职权委托给他人,使自己可以寻找老人力所能及的兴趣,并为自己安排一个舒适的家庭生活,专心致志享受目前的生活。
相反,不良行为方式的特征是:对现在的处境充满不悦,对事情不容忍,沉溺于过去的成就和欢乐,讲道过去津津乐道,但对目前的生活缺乏兴趣。 一般地说,年轻时性情温和、良好的人,没有过高欲望的人,老年期就过得好一些。另外,年轻时,一无追求,无所事事、生活懒散的人,年老之后更容易变得懒散、优虑,六神无主,所以说,老年人一直有一点事做做,但又不时忙碌不堪,一般能过得较舒收心,而从忙碌中获得满足,觉得自己有用,同时可以摆脱老人的寂寞感。
积极的情绪变化
老年人虽然已脱离了竞争紧张的职业社会,生活结奏也相对缓慢了,但是,若对环境不能适应,在情绪上反而会更紧张。具体表现为:神经过敏,多疑心,爱唱反调,脾气暴躁,甚至有儿童期的激动和任性。另外许多老年人则表现为对人的冷淡,不愿意对人、对事物表现出正面的热情,相反敌对情绪却表现得异常强烈。常常容易激动、争吵、产生偏见。恐惧、忧虑、失望、错觉等消极情绪,也比愉快积极的情绪多。由于丧偶、疾病、使他们精神和肉体变得虚弱,情绪也会长期滞留在焦虑和抑郁之中。
老人健康的情绪需要个人积极地培养,同进也需要家属为之提供良好的情绪气氛。保持与家人家属、朋友的感情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许多老人情绪沮丧是由于情绪交流受阻,情感交流需要周围的人多与他们交流生活感受,启发他们把内心的喜怒衰乐倾吐出来。另外,积极的开导,提供新鲜的生活环境,如外出散步,探亲访友,上门拜访,都可以松懈老人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人在早年如果具备宽容、乐观、豁达、自信的人格内涵,到了老年日子会过得快活一些。老年人的人格到了一定的年龄发生变化是正常的,但如果变化太大,尤其是变坏,则会对老年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老年人极端不良的人格表现为:寒酸、吝啬、好争吵、苛求、自私、难以相处,甚至退化为儿童期的自我中心。近代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老年的人格并非是年轻人格质的变化,南而只是过去人格不良特点的“放大”而已,当年潜抑的人格缺陷,到年老之时,在精神衰退的情况下表现得更清楚更突出罢了。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剧微,与老年人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关。美国社会是鄙视衰老的社会,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衰老,就意味着被社会遗弃。而在东方社会,传统的孝道伦理和牢固家庭结构,使老年代可以用多种方式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我国的社会制度,是世界公认的老人幸福社会。 作为老年人,在行为、习惯、服饰上,要表现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自认为老了,比自认为还不老的人更容易人格老化。“一个人就像他自我认为的那样老”。也就是说,自己认出怎么样,就会变得怎么样。另外防止老年人人格老化,还取决于周围人对老人的态度。如果老人在家族、晚辈、亲朋中受到尊重,承认他的地位、经验、学识、就会强化他的人格活力。否则人格退化就会加剧。
快乐的人生
客观上,老年人面临的是人生的晚期,老年人遇到的问题,也是人生中最困难的。所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显得重要和难得。 为了使晚年快乐,个人必须在任何情况下,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状况。最关键的是欢喜自己,尽量设法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嫉恨别人和环境。对环境和他人不要提出不合实际的非份要求。否则,注定不会得到快乐。快乐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自我满足。快乐的客观条件也很重要,它包括:健康、生活和经济上的安定,受亲属、社会的欢迎,有防止寂寞的生活安排等等。
老年人为了达到快乐的生活目的,在体力和健康允许的条件下,要尽情地参加各种活动, 用其活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他们会觉得仍然活得有用。同进机体的活动也带来心理的舒造和稳定。另外,也要尽早培养活泼、进取、开朗、参予的生活态度,就能在平凡、稳定的生活中创造追求的源泉,谱写快乐的人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