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制药业将如何应对外来竞争?(中)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02 06:53:10
新华社信息北京1月20日电
可以这样认为,2002年国内医药市场总体上受国际医药市场环境影响不
大。与2002年国外医药市场影响深刻的几件大事比较,2002年国内医药
市场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休 闲 居 编辑
--跨国公司大并购,下一步要“吃”中国医药上市公司?
进入新世纪,大型制药公司之间的并购比上世纪90年代末有所减缓。目前
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以使经营活动产生更多利润,同时也为
进一步的并购整合做准备。
2002年7月15日,辉瑞公司突然向外界宣布以600亿美元的价格通
过换股方式兼并法玛西亚,打造了一只年收入超过480亿美元的世界制药“超
级航母”,引起了世界制药业的一阵轰动和不安。新公司的世界药品市场占有率
为11%,远远超过第二名的葛兰素史克7.3%的份额,每年的研发费用将超
过70亿美元。
这是近一年多来美国涉及金额最高的兼并交易。两年多前,葛兰素提出与史
克药厂合并,组成世界第二大药厂时,该宗交易花了740亿美元。
辉瑞已经与竞争对手的距离迅速拉大。任何一个制药巨头都将感受到无法回
避的沉重压力,而由此引发的新一轮药业重组潮不可避免。它预示着国际制药业
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面对药品专利到期及销售增长放缓的压力,大药厂将纷
纷寻求合并,以提升营业额的水平和盈利增长。辉瑞的这次收购对这股并购潮起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后,小型制药公司将逐渐消失。
辉瑞在大连建有投资6040万美元的制药厂,投产的重磅炸弹式药品有7
个之多。法玛西亚在国内的总投资目前超过1亿美元,而法玛西亚的4个重磅炸
弹式药物中,进入中国的有2个。
纵观2002年,全国医药产业的并购重组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最大规模
的重组应是华源集团与上海华谊集团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受让华
谊集团和工业投资集团所持有的上海医药的股权,以40%的持股比例成为上海
医药的第一大股东。华源重组上海医药为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并购重组个
案,但是涉及金额不过11亿元人民币,其规模与国际上的并购无法相提并论。
2002年,证券市场上演的太太集团争夺丽珠集团股权大战中,展现了我
国现阶段医药行业资产重组的新特征。以丽珠集团股权战为模本,太太药业携
2.4亿元,9日之内连续数次出击法人股以及A股、B股市场,夺得丽珠集团
12.53%股权,在与哈药集团、东盛科技的竞争中暂获优势。可以说国内医
药上市公司间的大规模并购重组风起云涌。
无论是哈药集团、东盛科技还是太太药业,对丽珠第一大股权的控制都不一
定能够实现对公司的完全控制,因为三者在医药领域的影响力和管理水平都难以
超过丽珠,合作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我国证券市场上企业的重组和并购一直局限于微利或亏损企业中,这次丽珠
控股争夺战发生了转变。丽珠本身是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太太药业、哈药集团
和东盛科技也是拥有一定资本或完善的融资渠道,并购的目的已不是为了扭亏。
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并购的首选,这是医药企业
走向强大的基础。
我国的医药上市公司将会成为并购重组的主角。2002年,一些在资本运
作和品牌经营方面具有优势的香港红筹公司和具有资本实力的内地民营企业已经
粉墨登场。
中国证券市场在2002年12月1日向境外开放,一些有实力的国外资本
也会通过证券市场对我国上市医药公司进行收购。
--跨国公司新药减,依然向中国挥舞专利保护大棒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新药研发进展缓慢,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的先导化
合物的筛选日趋艰难。近年来,制药公司提交的新药申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2
001年制药公司在美国提交了111个新药申请,比2000年的138个下
降了20%。被批准的新药只有66个(2000年有94个)。2002年
1~11月底,新药批准的数目为64个,预计与2000年持平。
新药研发的日益困难和FDA对新药审批、临床研究要求趋向严格有一定的
关系。美国近期调整了对药品审批的法案,允许专利药在专利到期前就让通用名
药生产企业提出申请。这对以创新药物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影响深刻。
在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该企业能否开发出新
药。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药品研发风险是国内医药企业难以承担的。所以仿
制国外专利已过期而在中国又没有上市的药品仍是企业新产品研发的主要途径。
新药的重新定义也促使了仿制药生产的热情高涨。在2002年,这种仿制热潮
已经达到了高潮。2002年4月,药品审评中心共承办审评申请1062件,
为新药审批集中管理以来月申报量最多的,是2001年同期的3倍还多。审评
中心负责咨询的工作人员称,从2001年10月1日至2002年3月30
日,该中心共受理承办各类注册申请3542件,6个月的申报量相当于以往一
年半左右的数量。
骤然大幅增长的新药申报,绝大多数为来自国内制药企业的各类仿制药。可
见,我国仿制药品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2年辉瑞公司和10多家国内药企的“伟哥”之争,引起了国内外制
药企业和有关人士的关注。12月3日,《华尔街日报》在“中国入世一年履行
情况大盘点”一文中,引用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负责亚洲事务的副总裁的
话,认为“伟哥”在中国被严重假冒。
2002年9月,卫生部否认了有关我国政府正在考虑允许国内企业侵犯外
国公司专利权生产艾滋病药物的仿制药的报道,但同时表示,希望进口药物进一
步降价。我国政府希望降低艾滋病的治疗费用,但不会因此而侵犯有关方面的知
识产权。
东北制药集团公司生产的齐多夫定(AZT)片剂和胶囊剂2002年8月
初上市,它结束了我国抗艾滋病药物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目前,国内有十几家
企业已经申请生产艾滋病药物的仿制药。
根据WTO的有关协议,我国将落实对100多个成员国都要实行知识产权
保护的规定。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条款,在专利期内仿制某种新药,开发方有
权索取4亿~10亿美元的赔款,若买断一个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亦需支付5
00万~600万美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