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产业徘徊在十字路口(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06 15:56:44
新华社信息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孙浩孟昭丽)保健品市场一度高达500亿元的年销售额理直气壮地说:“保健产业是朝阳产业!”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音幽幽地传来:“太阳(太阳神口服液)下山了,巨人(巨人脑黄金)倒下了,飞龙(飞龙集团飞燕减肥茶)折翅了,保健产业成遭殃产业了。” 上海市保健食品协会最近对随机抽取的1007名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进行专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消费者对保健品半信半疑。 保健产业,究竟是朝阳产业还是遭殃产业? 正本清源,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国保健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秘书长朱康年介绍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受几千年来“药食同源”的中国传统食疗文化影响,中国保健产业顺理成章地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异军突起。 他说,当时,保健品市场像只充气的气球迅速膨胀。就是在这时,太阳神集团的生物健口服液和太阳神猴头菇口服液、飞龙集团的飞燕减肥茶迅速攫取了保健食品市场的第一桶金。从1993年到1995年3年间,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增加了30倍,年销售额增加了12倍,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当时保健品生产企业达6000多家、产品2.8万种、年销售额500多亿元,其中保健食品就达300亿元。保健品市场几乎成了中国最庞大的市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1994年我国的电视广告中,保健品广告占了18%。三株集团、红桃K集团、太太药业集团等知名保健品企业应运而生。这时,没有人怀疑保健品是一项朝阳产业。 然而,保健产业如此超常规地迅速发展,必然孕育着种种弊病和漏洞。对信誉的透支,使其于1996年以后突现颓势。 1996年,政府出台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开始对保健食品市场进行更为严格的法律管制。面对新的管理体制,保健品企业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致使产品开发、销售一度大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些企业对保健品的功能过分渲染,使消费者对保健品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个别企业甚至使用不合规范乃至夸大其辞的宣传方式促销,给消费者造成了“保健食品等同于药品”、“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百病”等错误概念。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又于1998年开展了保健食品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1999年下发了重新强调保健食品宣传规范的紧急通知。同时,大小媒体对一系列恶性事件进行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使得保健品信誉尽失,保健品市场急剧萎缩。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保健食品年销售额为306亿元,2001年为175亿元,下降幅度达43%。“遭殃产业”论调由此而来。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秘书长朱康年认为,经过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的开展,2001年保健产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沸腾的保健品市场安静了许多。但是,市场销售额的下降并不代表这个产业的萎缩和后退。目前暂时的萎缩是企业与消费者反思的结果,正孕育着成熟和更大的起跳。生存下来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看到了自身的弱点和潜力,如何挖掘这种潜力正是业内人士应该思索并努力前进的方向。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以上,而我国只占0.07%。一切都证明,保健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保健产业如何能在消费者心中重塑信誉,使他们确实认为“你的产品值得我来掏钱”。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