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物流业的回顾与展望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08 17:30:04
现状审视:大势所趋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一个全新的领域,在2002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或在准备转变。同时,医药物流已成为国内各大、中型制药企业高层管理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借鉴的风气正逐渐形成。我们说医药物流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是指它存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现代物流业所涵盖的内容和环节,绝大部分早已存在,只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整合和系统的管理,原来分散于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位置,彼此之间本应有机协调配合却被不科学的体制割裂开来,于是导致了流通成本(现在称为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把所有有关流通的内容和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之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这就是现代医药物流“新”之所在。然而,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医药物流业,以下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却充分暴露出其尴尬和商机:近年来,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医药商业出现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已成为医药经济领域中一件令人头痛的事。为了摆脱尴尬便于上演精彩片段,业界人士可谓绞尽脑汁,步着国外成功同行的足迹,我国的现代物流应运而生。没料到,现代物流没来得及让我国医药商业走出尴尬,却陷入新的麻烦。据权威解释,现代物流的核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说到底是一个集成的概念。可惜有着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包括不少医药企业的领导在内,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正确的现代物流的概念;而现在中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就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来说与做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当然,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才是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另谋生路的真正原因。正如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所说,外资分销商“入侵”日期已经来临。显而易见,合资、外资分销商首先经销的会是进口产品、合资产品甚至包括国有大企业的产品。作为分销商,如果没有货源,意味着只有死亡,没有其他任何退路。在内忧外困、两面夹击之下,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只有破釜沉舟,试身现代物流。新年展望:喜忧参半业界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份额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透过这些数字,人们有理由憧憬我国医药物流业的美好前景。事实上,政府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紧迫性。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欧新黔曾透露:“未来5年,我国将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并努力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覆盖全国市场的70%以上;促进建立10个左右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使每个企业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以上。”目前,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已批准了11个由国债贴息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但是没有吃到嘴里就不能说甜。2003年1月1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已向外资开放,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6家;零售企业12万家,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面对外资冲击,有多少企业还能理直气壮?毕竟,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还不是很完善,目前80%的药品还是通过医院销售。而作为药品销售终端的医院,根本没有存货压力,医药公司无法实现与医院的资源共享,更谈不上有效管理。而对于眼下一哄而上的物流中心建设,业界也表示出不少担忧。已在全国建立了200多家直营连锁店的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丹坦言:“目前建设医药物流中心时机并不成熟。”他认为,按照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的管理原则,批发商必须和零售商、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关系除了人与人的见面外,还需要技术支撑,信息交流系统。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物流经营者对上家即货源单位不熟悉,对下家即零售药店、医院药房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及时配送或配送率不能达到90%的话,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竞争力。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负责人也认为,像他们那样的小型医药企业暂时不太需要专业物流公司的服务,一是由于产品品种少,发货量不大,二是国家政策不允许医药公司的异地营业。作为国家经贸委医药物流建设评审小组专家之一的朱长浩也承认,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势在必行,“但是,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正在掀起的物流中心投资热潮需要降温,一下子上10家物流中心确实有点多了。”更令朱长浩担心的是,一些医药公司不顾企业实际一味超大、超先进,“即使是国债项目也有一个还本付息的问题,搞不好有些现在效益不错的企业将来可能会被一个物流中心拖垮。”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