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运行情况分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9 00:28:28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经济保持比以往更高的增长幅度,1-9月完成工业产值2310.3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增加值增长15.07%,其中化学制药增长9.77%,中成药增长15.37%;产销率为93.18%,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8月完成利润127.22亿元,同比增长24.14%,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4个点,利润率为8.32%。 按生产方式不同,医药行业可划分为4大类:化学制药业、中成药制药业、生物制药业和医药商业。我国"十五"期间医药发展的重点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 化学制药工业和中医药行业作为医药行业的两大重点行业,在今年前5个月中出现了强弱不同的差异性发展。从生产情况来看,化学制药行业共完成产值80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1个百分点;中药工业共完成产值268.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效益增长情况来看,化学制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43.6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31.9%,增速比行业平均增幅提高3.65个百分点;中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8.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15.34%,增速比行业平均增幅低12.91点个百分点。可见化学制药作为医药行业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势头良好,效益增长显著,为整个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加入WTO后,随着WTO成员国关税的降低,为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国化学原料药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成员国之间减少非关税壁垒限制,使我国医药口的出口通道更加顺畅。因此,就总体而言,我国加入WTO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有限,在原料药行业则是利大于弊。但是国际市场疲软造成原料药出口增幅趋缓,对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医药行业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如药品的分类管理、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药品价格的降低、生产及流通领域的标准化(GAP、GLP、GMP、GSP)等,均对医药类生产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药品的分类管理有利于中药生产企业。因为处方药于2002年12月1日起将全部不能再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非处方药则不受此限制;在已公布的二次非处方药目录中,中成药占80%比例,所以对于中药生产企业来说,药品的分类管理有利于中药类生产企业业绩的增长。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药品消费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2002年全国所有地市将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对药品消费产生负面作用,对制药企业产生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有利于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分西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三部分,其中西药913种,中成药622种。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又分甲类和乙类,乙类药品需按比例个人负担一部分,因此,各厂家的药品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尤其是甲类目录,将更有利于其产品的销售。 药品价格降低有利于百姓更多的享受医疗保障。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1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其中,2001年7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了列入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目录中49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15%,年降价总额约4亿元。此外,地方计委、物价局,零售药店,生产企业等出于竞争的需要也会向下调整药品的价格。虽然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的是药品零售价格,实际出厂价不降。但由于绝大多数药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药品市场是买方市场。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因此,最终受影响的还是生产厂家。 质量管理规范的实行将提高药品的质量。我国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临床试验机构、中药材生产分别实行不同的质量管理规范(GMP、GSP、GLP、GCP、GAP)。2004年6月30日成为所有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的最后期限,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也加快了其兼并重组的进程。因为规范的实施是对药品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如一条生产线的GMP改造需1000-2000万元,而一个生产企业的GMP改造则需4000-6000万元,甚至上亿元资金。因此,一些资金缺乏、生产能力弱、产品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被兼并的对象。 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医药生产企业的竞争。2002年70%的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将开展药品招标,招标药品达到应招标药品的50%以上。到2005年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收入比重将降至40%左右。招标采购实施范围的扩大,必将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降低整个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加剧企业间竞争,企业两极分化,加速整个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和集约化经营。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医药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行业内的包括医药子行业如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类别的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向中药产业渗透,如双鹤药业就将天然药物作为其未来发展战略之一,华源制药成功地重组了中国最大系列中成药生产企业---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等。另外,行业外的竞争主要包括非医药类上市公司向医药类转型如上实联合,或向医药产品投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等。 兼并收购逐渐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已明确指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 目前超过50亿美元的医药企业并购案有20多宗。医药企业的并购使产业的集中度提高,并呈现出“马太效应”。1993年世界前10名制药公司的销售收入占全世界的25%,到2000年则已上升到47.14%。我国6700家医药工业企业,九成为中小型企业,GMP认证率不足5%,因此,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强体健身”,增强实力是国内医药企业的必由之路。如太极集团分别控股桐君阁和西南药业,太太药业收购丽珠。今年上半年华源制药的控股股东华源集团拥有上海医药40%的股份,使华源制药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巨头。预计以后医药企业的兼并收购还将继续。 医药上市公司中的优势企业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扩张,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市场优势。在普药市场中,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如青霉素类市场由华北制药、鲁抗医药、哈药集团和石家庄制药为首的四大巨头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的90%,由于这几家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市场意识与新产品开发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再加上产品价格探底回升,因此业绩将有明显的提高,将成为医药板块中一个明显的亮点。 今年前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业绩也要好于预期,78家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3.42亿元,比今年中期增长54.90%,已经达到2001年全年业绩的91.79%,预计这种增长势头还能够继续保持,今年全年收入有望增长15%以上;主营利润总额实现178.20亿元,比中期增长53.01%,达到去年全年的86.24%;净利润总额为31.39亿元,比中期增长44.93%,是去年全年的94.44%,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52元,其中每股收益超过0.3元的有12家,最高的是同仁堂,为0.604元,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水平。有丽珠集团、中新药业、北生药业等26家企业完成了2001年全年80%的利润,其中有10家企业利润已经超过2001年全年。其中许多都是大型企业如三九集团、同仁堂、广州药业、白云山等。 从收入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集中度比2001年又有提高,目前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已经有17家,达到2001年水平,预计今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将在20家以上,集中度比2001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列前几位的依旧是上海医药、哈药集团、广州药业等几家大型的制药企业,全年收入都在50亿元以上。但利润集中度没有2001年高,主要因素是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下降。三季度亏损的公司共有六家,亏损总额达1.36亿元,比中期扩大38.94%,但仅为2001年的12.47%。其中三家ST公司以及青海三普在年内扭亏的难度很大。 今年由于很多企业加强了对费用的控制力度,医药行业整体增收不增利的情形将有很大的改善。前三季度业绩明显增长的公司虽然在数量上少于从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新增利润确实是依靠主营业务竞争力提高来实现的,而非以往较常用的合并报表、关联交易、投资收益等“边缘”盈利点手段,总体上看,三项费用的上升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投资收益占利润的比重明显下降。会计制度的调整、部分高科技企业“先征后返”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广告税税前列支也给公司业绩虽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大约占到医药上市公司的1/4以上,但是上市公司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减少税收增加带来的压力。 在业绩明显提高的上市公司中,还有一个类别是完成了强强联合或优势扩张的重组类公司,如太极系的三家公司(太极集团、桐君阁、西南药业),太太药业和丽珠集团,白云山和广州药业,复星实业、双鹤药业等。由于这些公司本身质地比较优良,通过资产重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或优势放大,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这两个板块新股上市速度过缓,上市公司不能代表本行业最优质的资产也是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一个原因;另外生物制药类公司中有6家为控股型公司,一方面难以对子公司经营管理实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也难以培养出在某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