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癣会反复发作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16 05:02:15
>>>>>>>>提问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足癣
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称为手癣和足癣,侵犯指(趾)甲者称为甲癣。足癣在浅部真菌中发病率最高,而且是产生手癣,体癣,股癣的根源,应积极防治。
病因:手、足癣致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为主要病源菌。掌跖皮肤角质层厚及足部多汗,无皮脂均有利于真菌感染。穿不透气的鞋和潮湿环境是发病和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足癣多为间接传染,公共浴池的拖鞋、浴巾,互穿鞋袜是主要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足癣:俗称”脚气”,多见于成年人,南方发病率高,冬轻夏重,经常穿胶鞋的 人患病率较高。临床分四型:
角化过度型。皮损由于角化过度而致皮肤增厚,粗糙。冬天常发生皲裂和疼痛。
水疱型。水疱常位于足底,疱壁厚而不容易破,内容透明,成群分布。水疱周围皮肤正常,有瘙痒。
浸渍糜烂型。皮肤损伤处由于潮湿,浸软变白,擦去表皮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发生于第三、四趾间,常有剧烈瘙痒。
丘疹鳞屑型。皮损位于足底、足缘、足根、表现为红斑、丘疹。
治疗:
手足癣:局部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而选不同的抗真菌药。
水疱型:可用酊剂,复方苯甲酸酒精,复方士槿皮酊。
浸渍糜烂型:渗出液不多时用足粉,足爽粉;渗出液多用1:5000pp粉。
角化型:复方苯甲酸软膏。
问诊:
足癣,脚趾起小水泡,脱皮,微痒。大脚趾表皮干燥,硬,厚,开裂厉害,中趾微红呈黑色,微肿,擦了达克宁根本不见好转,脚背皮肤泛白有红点,擦了‘复康酮软膏’已好转。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研究所所长,硕导 吴延芳教授
您好,来信收到了。我的意见同意足癣的诊断,建议您换用其他的抗真菌药物,如特比奈芬,霉克,派瑞松,癣药水等都可以。
手癣(tinea manus)是发生在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也可波及手背;
足癣(tinea pedis)主要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也可延及足背及踝部。
〖临床特点〗
一、病因:主要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
二、皮损特点:丘疹、丘疱疹和水疱、陈旧损害有鳞屑角化。
三、病程:慢性,常易继发感染或湿疹化,急生期损害用药不当(过于刺激)可致癣菌疹。
四、分型:水疱型、浸渍擦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实验检查〗损害中易查到病原真菌。
〖预防治疗〗
一、继发感染者,应内用抗生素,局部呋喃西林液湿敷,百多邦等抗生素制剂。感染控制后再用抗真菌制剂。
二、有合并湿疹化及自敏反应者,先控制过敏反应,然后再治疗真菌感染。
三、水疱型,可先用3%硼酸液湿敷。水疱干燥后可外用抗真菌剂。
四、浸渍糜烂型,先用硼酸液湿敷收敛,然后外用咪康唑粉剂,干燥后再用抗真菌霜剂;
五、鳞屑角化型,以外用各种抗真菌霜剂及含角质剥脱剂的软膏为主。
六、抗真菌药物口服治疗。
伊曲康唑100mg 2/日,连服1~2周,
特比萘芬250mg 1/日,连服1~2周,
氟康唑 150mg 1/周,连服2~3周。
足癣 别名 脚气;香港脚;运动员脚;脚湿气 病理 概述
足癣是发生于趾缝,足掌和足跟的皮肤癣菌感染。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壮年有明显的关系。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长筒靴等会使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温暖潮湿而形成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环境。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癣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足癣传播的常见地方。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甲癣的传染源。足癣的活动还与季节有关,多在夏秋季严重。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治疗
较轻者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软膏,复方水杨酸醑等即可收效。也可使用10%+-烯酸霜,10%硫黄软膏等。如病情较重,损害广泛,皮损角化增厚,需先使用角质松解剂,如水杨酸乳酸软膏或10%水杨酸软膏,30-40%尿素软膏等包扎,角化变薄后再使用咪唑类药物如3%克霉唑,2%咪康唑,1%联苯苄唑等。每日1-2次外用,常需持续4周以上。如有渗出,感染化脓者,首先要控制细菌感染,而暂停抗真菌治疗。内用广谱抗生素,外用1:2000黄连素液或1:8000高锰酸钾液泡洗患部,或用马齿苋,生地榆、黄柏、明矾煎水洗泡,然后外用抗细菌药物,如复方雷夫奴尔软膏,或其它抗菌糊剂。在细菌感染得以控制之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发湿疹化者,先按湿疹处理,同时应用抗细菌药物,湿疹控制后,再给抗真菌药物。有合并症,如丹毒、蜂窝织炎等,给予适当的抗生素。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勿共用毛巾,浴巾等,洗脚盆应经常洗涤,毛巾要经常消毒,经常更换袜子,治疗足部多汗症。可搽用足粉,以保持足部干燥。公共浴池要作好消毒预防工作,公共拖鞋,公共浴巾等要经常消毒。 临床表现
足癣可分四型:1、慢性间擦型:比较常见,病程慢性,好发于4-5趾间和3-4趾间及趾下方屈侧。损害上面覆有白色浸软的脱离表皮以及表皮碎屑,发出难闻的臭味。剥去腐皮,下面是红色湿烂面,反复再发的损害可向周围蔓延,主要向足跖和足背部发展。病人常伴有足部多汗,夏季病情明显加重,痒感剧烈,经常搔抓常引起继发细菌感染。2、角化脱屑型也较常见,皮肤角化增厚,伴有轻度炎症,呈暗红色,覆一层细碎白色粉状鳞屑,多在足跖部,可合并间擦型足癣及甲癣,冬季常有裂隙,可继发细菌感染,病程长,症状轻,顽固难治。3、亚急性水疱型:好发于跖部,趾间,皮疹多为小水疱,丘疱疹甚至大疱,可自愈,易再发,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4、急性溃疡型:发展迅速,皮疹开始是水疱,脓疱,呈湿疹样变,很快继发细菌感染,化脓形成溃疡。部位以趾屈侧及跖前部常见。足癣病程漫长,皮损形态多样,但多以一种形态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形态损害,或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 诊断
趾间或足底有水疱、脓疱、脱屑,浸渍、糜烂,角化增厚和皲裂,都要怀疑有足癣的可能,真菌直接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病因
足癣的病原菌在我国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玫瑰毛癣菌,其他还有断发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念珠菌也可引起与足癣相同的损害。
足癣
(Tinea pedis)
病因及发病机理
俗称"香港脚"、"脚湿气"。由红色毛癣菌(64%)、石膏样毛癣菌(13.5%)、絮状表皮癣菌(11%)及玫瑰色毛癣菌(6.3%)等引起。
临床表现
损害常自第三、四趾缝间开始,临床表现分5型:
1.水疱型 常在足跖和足缘发生群集或分散小水疱,疱壁厚,干燥后形成环状鳞屑,有的水疱,疱壁厚,干燥后形成环状鳞屑,有的水疱变可融合成大疱,自觉症状瘙痒,由于搔抓有时继发细菌感染,局部表现红肿,糜烂、脓性分泌物,伴发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2.丘疹鳞屑型 此型较少见,开始多在三、四趾间轻度炎症及脱屑,逐渐向足跖、足缘及足跟蔓延。活动性病变发生红斑及丘疹,甚至群集性小水疱。
3.浸渍糜烂型 于趾间,尤其三、四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由于走动不断摩擦,致使表皮剥脱,呈现潮红糜烂面,伴少量渗液。
4.角化过度型 足,足缘或足跟皮肤粗糙,角化增厚,冬天易皲裂。
5.体癣型 由足癣向足背发展而来,表现为半环状或多轮状损害,自觉瘙痒。
治疗
全身治疗
对重症足癣要考虑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0.2g,一天3次,但疗程不可过长。或酮康唑200mg,Id1次,一般不超过3周。Terbinafine 125mg,Id2次,3~5周后瘙痒、红斑消退,6~8周后脱屑及角化过度消失。
局部治疗
1.急性期足癣:渗液显著者先用3%硼酸液湿敷,待渗液停止后,局部涂复方雷锁辛溶液。待炎症减轻后,改用复方水杨酸软膏涂局部,或复方土槿皮酊。
2.角化过度型足癣:选用复方水杨酸软膏涂局部,或中药浸泡。亦可选用抑菌作用较好的黄连、射干、丁香、土槿皮、半枝莲、金钱草、伸筋草、龙胆等8种中药等分研末混合,50g为1剂,加豆油100ml,煎后去渣油剂外用1%Terbinafine霜外用。
3.鳞屑型及水疱型:局部外用复方水杨酸酊、复方土槿皮酊、1%益康唑霜、复方酮康唑霜或1%吡硫霉净酊(或霜)。
1%比佛拉唑凝胶,治疗足癣329例,经3周治疗,276例临床痊愈,真菌检查阴性。
4.足癣并发细菌感染: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泡洗或0.1%雷夫诺诺尔液湿敷,伴有发发烧和淋同巴结肿大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
足癣、手癣
别名或俗称:足癣:烂趾丫、香港脚、脚气、湿气;手癣:鹅掌风
发病情况:
1、患者多为成人,儿童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个人活动与清洁习惯有关。
2、足癣常对称发生,手癣常为单侧。
3、夏季加剧,冬季减轻或消失。
4、常见多发病,尤以足癣发病率高,二者可伴发或单发。
5、病原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6、发病因素:足部潮湿、多汗、湿度高有利于真菌生长和繁殖。
7、掌跖部缺乏皮脂腺,故脂肪酸的保护作用差。
8、职业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外伤、摩擦、浸水)。
临床分型:
1、 水疱型:急性活动性或亚急性型
好发于趾间、跖部、手掌及手指近端。
疱壁厚而紧张、疱液清亮、散发或密集。
疱干涸后有脱屑(常呈环形或为领口状)
易继发细菌感染。
2、 角化过度型(角化脱屑型):慢性型,较常见。
粗糙、干燥、角化增厚、鳞屑,可伴皲裂。
好发于足跖、足缘、足跟及掌指部。
3、 浸渍糜烂型
常见于趾间,特别是3-4趾或指及趾下方屈侧。
易继发细菌感染。
足癣的治疗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授权发布信息 )
-------------------------------------------------------------------------------- 如果转载妇女健康之友文章,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李 燕
对于足癣的治疗,人们有两种普遍的看法:
有人说,“脚气”不算病,不用治,得了“脚气”还可以避免患其他疾病。与其身体其他器官出了大毛病,还不如放任“脚气”不管。有一位患者,年轻时感染上足癣,挺重视,坚持用药,彻底治愈了。后来他听老人们讲,得了足癣可以防大病,竟然借穿患足癣同学的运动鞋,又让自己感染上足癣,并且保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并发了严重感染才到医院就诊。说起来挺可笑,但确实在很多人头脑中有这种观念。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与身体其他器官没有必然的联系,得了足癣可以防病的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相反,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因足癣而引起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有的甚至还很严重。所以,患了足癣应予重视,并彻底治疗。
也有人说,“脚气”太顽固,治不好。市场上治疗足癣的药水、药膏、保健鞋垫等等有很多,许多患者反映,他们试用过的产品不少,但都是暂时管点事,很快又复发了,根本治不了根,所以也就失去了治愈的信心。其实,只要选择了合理的药物,采取了正确的方法,足癣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许多患者之所以经常复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应引起注意。
1.生活习惯:喜欢运动,足部出汗多,经常穿运动鞋或其他不透气的鞋子,不勤换袜子,真菌在阴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
2.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洗脚盆、拖鞋等,以致交叉感染。
3.治疗不彻底,自以为症状好转就停药,真菌未完全杀灭,又大量滋生。因此,即使症状好转,也应再坚持用药一段时间。
4.患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机体抵抗力差,应该首先控制全身疾病。
下面谈谈足癣的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 治疗足癣的抗真菌外用药有很多种,医院配制的有10%硫磺、10%冰醋酸、6%~12%的苯甲酸和水杨酸及唑类等药物都有抗真菌作用,还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癣液1号、癣泥等,市场上销售的克霉唑软膏、达克宁霜、脚癣一次净、兰美抒霜剂、派瑞松霜剂、霉克霜剂、孚琪乳膏,效果都不错,但不能盲目使用,应针对不同类型足癣的临床表现有所选择。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也不能马上外用霜剂或软膏,应该首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取其粉末用温水溶解至水呈浅粉红色,颜色不要太深,浓度太高反而会腐蚀皮肤)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兰美抒或霉克等霜剂或软膏。
(2)皮肤增厚、干燥、脱皮者,可以选用软膏。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3)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抗真菌药,软膏、霜剂或溶液均可以。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黄连素溶液湿敷。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用中药煎剂浸泡。如用马齿苋30克,生地榆30克,明矾10克,水煎后浸泡或湿敷,每日20~30分钟,待感染控制后,再用抗真菌药物外涂。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麦迪霉素、红霉素等。
2.全身治疗 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兰美抒(特比奈芬)、斯皮仁诺(伊曲康唑)、大扶康(氟康唑)等。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足癣引起的三大炎症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授权发布信息 )
-------------------------------------------------------------------------------- 如果转载妇女健康之友文章,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周之海
说起足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足癣;提到足癣,部分人又会认为是区区小病,何足挂齿?持有这种观念者,往往对足癣不屑一顾,或是潦草一治,任其发展。殊不知足癣除了能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病外,还可以引发三种严重的炎症呢!
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是足癣引起的第一种炎症。浸渍糜烂型或水疱型足癣在感染化脓时,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开始时,在足癣病灶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很快有一条红线自下而上,沿小腿向窝发展,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如治疗不及时,“红线”可达腹股沟。
丹毒是足癣引发的第二种炎症。祖国医学称之为“流火”,并对此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中说:“丹者,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足癣主要引起小腿丹毒,往往起病急骤,患者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关节疼痛,体温可升至39℃以上,同时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较轻的患者仅在足踝部皮肤出现一过性红斑,继之脱屑,重者皮肤开始表现为红斑片伴有肿胀,发炎的部位因为水肿而略高于周围皮肤,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扩展迅速,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的患者红斑水肿显著,或有水疱形成。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年老体弱者,还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合并症。若丹毒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发生慢性淋巴管水肿,久之,患处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就像大象的皮,俗称“大象腿”,医学上称之为“象皮肿”。
蜂窝织炎是足癣所致的第三种炎症,一般发生在足癣的病灶处。感染部位的软组织比较疏松,炎症易向四周扩散,有时可波及到深部组织,甚至达到肌腱和骨。皮肤表面明显红肿,并有显著的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其上可发生水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病变中央常发生坏死,而较深的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患者有与淋巴管炎及丹毒基本相同的全身症状,如高热、畏寒、乏力、厌食等。蜂窝织炎一般在一周左右形成脓肿,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败血症等。
上述三种足癣所致的炎症绝非小病,重者可危及生命。若要防止这三大炎症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及根治足癣。一旦发现有上述任何一种炎症,则应积极就医,尽早控制炎症的发展。
浅谈足癣成因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授权发布信息 )
-------------------------------------------------------------------------------- 如果转载妇女健康之友文章,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骆仲智
足癣,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脚气”。它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有传染性,常为单侧发生,时间长了,也可双脚患病。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据上海市1975年对11万人普查,足癣的发病率为36.76%。我国南方的发病率可达50%~60%。在某些职业和集体中,甚至可高达80%~100%。为什么足癣会有这么高的发病率呢?这要从足癣的成因谈起。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脚掌多汗是足癣的主要诱发因素。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不良卫生习惯常使足癣发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有些人还喜欢用手抠摸脚趾,以至损伤了足部皮肤,使足癣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癣,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又去密切接触别人,会造成接触传染。足癣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后也易感染。
顺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脚气”即“足癣”,而“脚气病”则是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发病后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四肢肌肉瘫痪;在足踝部常常发生轻重不同的水肿及皮肤发红,这是由神经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质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扩张,以后逐渐加重,可发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现在双足,故称为“脚气病”。由此可见,“脚气”并非“脚气病”。
中药验方治足癣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授权发布信息 )
-------------------------------------------------------------------------------- 如果转载妇女健康之友文章,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郑 欣
足癣,中医称为脚湿气或臭田螺。认为是由于体内蕴有湿热加之外风侵袭、风湿郁于肌肤、湿热内盛、外发肌肤所致。治疗当以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方可奏效。
根据足癣在临床表现,要选择不同的外用治疗方法:足趾间湿烂者用苦参30克,黄柏、地肤子、白鲜皮各20克,枯矾15克,水煎,去渣放温后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擦干后撒些青黛散,每日2次;湿烂又疼痛者,原方再加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去渣放温后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疼痛即可缓解;若趾间潮湿发白、脱屑者,用六一散(即滑石粉6克、生甘草1克研粉)与枯矾粉以7∶1比例均匀混合,温水洗脚后将药粉撒于趾间,每日2次;若出现水疱、脱屑、瘙痒者用醋泡方:苦参、大蒜、石榴皮各10克,使君子、威灵仙各20克,用老醋1千克浸泡48小时,再以文火煎沸,去渣冷却备用。睡前浸泡患处20~30分钟,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若足干裂者用上述醋泡方法浸泡后,再外涂雄黄膏、天麻膏,以活血滋养肌肤。
中医理论认为,足癣虽为皮肤病,但与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及各器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内治方法亦不容忽视。在采用外治方法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方如金银藤、苦参各30克,黄芩、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15克,黄柏、熟大黄、苍术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次煎煮30分钟,分两次服用,可达到清解湿邪热毒作用,以治其本。
皲裂与足癣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授权发布信息 )
-------------------------------------------------------------------------------- 如果转载妇女健康之友文章,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亓玉清
皲裂,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裂口子”,常发生在手掌、足底、唇部、口角,以及肛门周围等部位。它是由于皮肤干燥或慢性炎症使皮肤的弹性减低或消失,再加上外力的作用而形成的。皲裂最常见于足部,有时候和皮肤的纹理一致,短的不到1厘米,长的可以超过2厘米,深的裂口可以引起轻度出血,产生疼痛,一般在寒冷的季节,或从事露天作业以及接触脂溶性和吸水性物质的人群中多见。
为什么足部最容易发生皲裂呢?这与足部皮肤的解剖特点和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足跟部角质层本来就比较厚,加之常受力,因此较易发生皲裂。而脚掌部位皮肤没有毛囊和皮脂腺,在冬季干燥时,缺乏皮脂保护容易皲裂。机械性的刺激,如摩擦、压迫或外伤等均可促使发病。
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皲裂,如手足癣、慢性湿疹、掌跖角化症、鱼鳞病、冻疮等等。在足癣中有一型为鳞屑角化,也叫干性足癣,它是一种慢性感染,表现为脚掌、脚底和脚两侧皮肤粗糙、变厚、变硬,上面附着鱼鳞状或大片状的鳞屑,皮肤纹理增宽、加深,在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时,出现皲裂,并可出血,甚至继发感染,严重者疼痛难忍,妨碍行走。
除了足癣之外,还有一种引起皲裂的常见皮肤病叫皲裂性湿疹,好发于手和足。本病与过敏有关,由日常生活中接触清洁剂、肥皂、染料、油漆及日光等刺激物所致。在疾病过程中,精神创伤、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均可加重病情。对于足部皲裂性湿疹而言,病变好发于趾端掌面,可蔓延至足背和踝部,亦可发生于脚掌。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有剧痒,继而皲裂,发生疼痛,有时病变可影响到趾甲。角化型足癣与足部皲裂性湿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较难区别,可借助检查真菌的有无来鉴别。但也有二者混合发生的病例。
有一些手脚干裂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常喜欢用橡皮膏包裹干裂处,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出现手脚干裂,应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进行检查,必要时做一下真菌的化验,做出确切的诊断,针对病因来治疗;也可以辅助使用尿素软膏这一类的外用药物治疗。
http://www.zgxl.net/sljk/pfk/zuxian.htm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