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动植物非典病毒检测方法问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0-02 20:54:14
5月7日,又一项防控“非典”(SARS)重要技术问世――我国率先攻克并掌握从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检测“非典”病毒的方法。 在当前我国“非典”疫情严峻的形势下,这项技术问世的意义远超出其技术价值本身,它将成为维护我国外贸正常进行的有力手段,成为保证百姓食品安全的一件“法宝”。 一项超越技术价值的重要技术 5月8日上午,北京东郊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质检总局的7位专家,听取商检研究所“SARS疫毒攻关课题组”专项报告时态度十分审慎,他们清楚,自己是在鉴定我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经过反复审核,专家们对“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方法”作出了这样的结论:“该方法应用SARS病毒模拟污染食品、动植物样品的检测,建立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的SARS病毒检测方法,方法简便、灵敏、快速,能够有效地从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检测污染一定量的SARS病毒,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项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商检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新技术属国际首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非典”病毒研究,但已取得的成果都是针对临床病人的,对于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是否被“非典”病毒感染,一直没有恰当的检测办法。商检研究所的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项新技术的经济、政治意义远大于其技术价值本身。尽管世界卫生组织4月11日宣布,目前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来自“非典”感染地区的货物、产品或动物会成为人类感染“非典”的源头,但是进入4月份以来,却有部分国家借口防止“非典”,限制我国相关产品进口。可以预见,如听任这种做法发展,势必对我国商品特别是食品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方法”则成为我国外贸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一件利器。 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也可用于加工后的动物源性食品和血液标本“非典”病毒检测,为保护我国经济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样一项重大技术,从立项到完成,仅用了短短18天时间……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部分国家借口“非典”对我国设置技术壁垒引起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关注。4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要求质检机构及早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商检研究所所长王大宁立即请战,请求承担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非典”病毒检测项目的攻关任务。李长江当场批准,并表示:“你们现在就抓紧去做,如果有人、财、物方面的需要就提出来,我帮你们解决。” 当日,中国商检研究所成立了“SARS疫毒攻关课题组”,所内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毒学领域的7名专业骨干参加。王大宁深知速度的重要:检测方法晚一天问世,我国对外贸易就多受一天损失。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就此展开。 他们的进度确可称为“神速”:3天内拿出了课题设计任务书和整体实验方案;5天内突破“非典”病毒核心部位,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非典”病毒基因片断中设计出关键性的7对引物;5月7日凌晨,课题宣告完成;5月8日,新技术通过专家鉴定。 “神速”背后是课题组成员连续18个昼夜的高强度作业。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直接进驻实验室,与“非典”病毒展开了面对面的较量,其危险不言而喻。 “实验过程很紧张,还有失败。”课题主持人、病毒学高级工程师赵贵明说,“这种实验过程十分繁琐,填加样品量多了,抑制成分就多了,无形中干扰了检测数据;添加少了,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数据不准确。我们只有耐心地反复试验。”“五一”5天假期,课题组成员就是在与世隔离的孤寂和屡遭挫折的摸索中度过的。 攻关之初,王大宁就对课题组说:“我每天夜里12点后都听你们一次报告,好消息坏消息都听。”5月7日零时30分,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电话里传来课题组成员王静已经哽咽的声音:“好消息……我们成功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