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器官保存技术应用中大有潜力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14 14:14:58
随着器官移植工作的逐步开展,器官的保存技术越发受到重视。器官保存中制备和再灌注损伤是导致保存器官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多采用抗氧化剂治疗,但由于其制剂多为生物制剂或化学制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或毒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对器官保存中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丹参休闲居编 辑
药理实验证实,丹参酮I、丹参酮II、双氢丹参酮I等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丹参的酚类成分如丹酚酸A、丹酚酸B等能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抑制缺血脏器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而氧自由基引起组织损伤主要通过生物膜中各种脂质过氧化作用来完成,因此丹参中的酚类成分对氧自由基引起的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孙备等人采用大鼠肝脏离体非循环灌注模型,观察乳酸林格液中加入不同剂量丹参后保存大鼠肝脏12小时的效果。结果表明,丹参组中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分泌胆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丹参剂量呈正相关。丹参组中肝组织2,3-二羟苯甲酸(2,3-DHBA)、2,5-DHBA含量可反映?OH水平,流出液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不仅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而且可以间接反映肝脏再灌注微循环状况。表明丹参在肝脏的保存中具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减轻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并能改善肝脏微循环。
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许平在心脏灌洗液、保存液、灌注液中加入丹参(9克/升),采用单纯浸泡保存法,保存鼠心12小时,证实丹参使低温保存12小时的供心恢复良好的收缩、舒张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减轻心肌组织水肿,减少心肌细胞酶的释放。表明丹参对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南京大学医学院李幼生等采用猪自体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在欧洲液(EC)中加入丹参注射液(20毫升/升)保存供肠,从组织学、肠黏膜能量物质代谢及钠-钾-ATP酶和肠黏膜双糖酶活性等方面均证实,在保存液中加入丹参能有效保护低温保存小肠。
--川芎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徐浩等研究表明,川芎嗪有很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低浓度川芎嗪(1.3×10-6~1.3×10-4摩尔/升)有负性肌力作用,而较高浓度川芎嗪(0.03~3摩尔/升)对心脏表现为兴奋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储利胜等在改良的EC心脏保存液(mEC)中添加川芎嗪,简单冷保存离体大鼠心脏6小时,观察川芎嗪对心脏的保存效果。发现川芎嗪能提高保存后心脏的心功能和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含水量,减少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和心肌激酶的漏出,提高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说明川芎嗪能提高mEC液的心脏保存效果。作用机理可能与负性肌力及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有关。
--人参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在HC-A肾保存液添加人参提取液对离体犬肾进行低温灌注保存,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移植前后生化指标,并与HC-A液灌注组相对照。结果表明,添加人参提取液组保存的犬肾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肌酐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人参提取液对缺血再灌注的肾脏有保护作用。
--黄芪
北京中医药大学储利胜等人分别用mEC液和含黄芪皂苷的mEC液简单冷保存离体大鼠心脏6小时后,对离体鼠心脏模型再灌注30分钟。实验结果表明,含黄芪皂苷的mEC液组保存后心脏的心功能和冠脉流量明显好于mEC液组,心肌含水量显著降低,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漏出量显著减少,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而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降低。提示黄芪皂苷能提高mEC液的心脏保存效果,可能与负性肌力和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有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樊永平等采用小鼠耳后心脏移植模型,研究经菟丝子有效成分(EOA-1)低温保存一定时间后乳鼠心脏移植后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乳鼠心脏同系移植和异系移植的存活率提高,平均存活天数延长,菟丝子有效成分这种作用可能与延长心脏低温保存的时间、提高低温保存的质量及抗排异反应有着一定关系,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防己
北京中医药大学罗剑珠等将粉防己碱加入到mEC液中,用小鼠心脏灌注法,测定保存前后的心功能及心肌含水量,观察其对心脏保存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含粉防己碱0.03毫摩尔/升的mEC液保存后再灌注30分钟、60分钟时,左心室最大收缩压、室内压最大变化率、心率与左心室收缩压峰值乘积均优于mEC组。提示粉防己碱可以显著提高保存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保存效果。机理与粉防己碱抑制心肌收缩,减少能量消耗,抗心肌缺血及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有关。
可以看出,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及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在现有保存液中添加适量中药成分必将成为我国医学移植领域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