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坏死股骨新生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19 14:54:39
休 闲 居 编辑
上海市六院骨科副主任张长青,5年前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开始了“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挑战股骨头坏死。到今年,张长青做的“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将达到100多例。
张元炬,一位因“股骨颈及基部严重缺损,股骨头坏死”而被上海多家医院拒绝收治的年轻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求助专家。2001年5月张长青为张元炬做了腓骨移植术:手术清理坏死的股骨,再从其右小腿截下一段10厘米长的带血管腓骨,移植到其右股骨处。术后3周,张元炬就出院回家康复修养。
张元炬今年5月兴奋地写信告诉医院:术后3个月拍片检查发现,移植进去的腓骨周边长出了骨芽。术后1年再次拍片检查时,清晰地看见自己右腿股骨头处原来缺损的间隙已长满了新骨。
――中青年是股骨头坏死高发人群
股骨头内的骨质出现坏死,就会骨质脱钙,再生形成硬化,骨小梁不能支撑球状的股骨头,股骨头开始塌陷,股骨头的“心子”坏了,就像糠心萝卜一样。一旦股骨头头部塌陷,关节就不能对应滑动,造成患者功能(行走、下蹲、跑跳等功能)障碍。虽然股骨头坏死不能致命,但它让患者痛不欲生,因此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美国,每年有新增股骨头坏死患者几百万。在我国,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是千分之一。
张长青指出,股骨头功能坏死的发生,主要集中在30多岁到40多岁的人群。在我国喝酒厉害的地区,酒精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率很高,过量使用激素也会导致股骨头坏死。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股骨头坏死治疗方面,更多主张置换人工关节,使得很多本来有机会治疗的病人,尤其是年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就在痛不欲生中一等就十几年,一直到老了再置换关节。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洋为中用创新坏死股骨新生术
据专家介绍,世界上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在“保头”(股骨头)修复方面曾有过各种探索,但效果不理想。后来法国的研究提出用人体内不起承重作用的小腿腓骨移植到股骨头坏死部位。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骨科学会前主席、美国杜克大学骨科专家艾班尼克教授在这一理论研究基础上,在临床实现了通过“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对坏死股骨头的修补重建。从开始每年做两三例,到现在1年200例,这项技术使越来越多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受益。杜克大学骨科随访了术后10年的病例后发现,采用这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病人,88%的治愈了,有的打篮球都没有任何障碍。
开始在国内临床治疗中运用这项技术时,张长青就按照“国际标准”,手术中的每个细节力图做到精细。上海市六院在我国首创的“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临床实践中还不断出新。例如,从小腿切取腓骨,就做了新的设计,使得按常规方法原本需1个半小时左右的手术,现已缩短到15分钟。另外,手术中暴露髋关节股骨头坏死部分,实现了微创化,手术切口由过去的15公分缩小为8公分,而且不破坏关节的结构,使患者关节的损伤变小,减少了痛苦。张长青还结合美国的技术,对手术器械进行改造设计,使清理坏死股骨头的手术比美国的更方便。
2003年,艾班尼克教授到上海访问时,张长青已为80多位患者做了这种手术。看了张长青提供的手术报告,艾班尼克教授肯定了他的成功。今年,艾班尼克特别邀请张教授到杜克大学骨科做了关于我国上海市六院开展“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的学术报告。
――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给患者生的希望
十几年前,我国向国外学习了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后的关节置换术。从骨科专家的角度,张长青认为,置换关节后,早期感觉很好,可以满足一般的功能需求。但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很多患者的人工关节用10年后就松掉了,疼痛又开始出现。这意味着,人工关节的“有效期”一过,难免需要第二次手术置换新的人工关节,这势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最近英国一份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随访调查报告结果也证实,一些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后,10-15年后,因磨损等原因,接近50%的人都需要进行二次置换手术。
张长青认为,站在病人的角度,股骨头坏死,应首选腓骨移植的“保头”治疗,尤其是中青年的中、低程度股骨头坏死患者。因为一旦“保头”治疗成功,病人就会终身受益。即便“保头”治疗效果不是最佳,也可使实施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后移。如后推10年,对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保障很有利。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我国患者也适合选择“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据了解,如果用质量较好进口人工关节置换,一般花费七八万元人民币。而采用“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费用大约在两三万人民币。因为这项手术主要依靠的是医生的技术对坏骨进行修补。
张长青表示,通过“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想年龄是55岁以下人群。年龄大了,对于血管重建比较困难,因此这个方法不是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最佳选择。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