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遥控机器人开颅手术成功耗时40分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19 18:38:29
手术成功仅耗时40分钟,通过普通互联网控制为国内首例
在延安,一名脑出血的老人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可是台前却没有动手术的医生;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名医生通过互联网遥控着国内首台第五代机器人为她进行脑外科手术。
昨天上午,延安的张秀英老人成为国内首位通过普通互联网异地遥控机器人实施脑部手术的患者。在40分钟的手术中,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神外科主任田增民教授为远在延安的机器人下指令进行手术操作。
【现场】脑出血患者等待手术
20日晚上5点,已经昏迷了9个小时的张秀英老人被送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医生诊断为脑出血。
第二天,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共同研制,可通过互联网异地遥控指挥的机器人运抵延安。经北京和延安两地专家会诊,21日晚由田增民教授为其做了机器人手术规划方案,并决定在昨天为其实施手术。医生说,由于她病情复杂,这次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破例为她实施了全身麻醉。
昨天上午,记者在海军总医院的大屏幕上看到,剃光头发的张老太躺在手术床上,嘴里含着呼吸机的管子,身体随着呼吸有节奏地一起一伏。手术室里还有五六名医生在做术前准备。
【成功】整个手术仅用40分钟
“机器臂已就位,是否开始手术?”9点半,田增民向延安传出问询。延安回复,手术按计划开始。
9点38分,医生开始操作机器人进行仿真演习。医生介绍,“仿真演习是为了保证手术安全,看看机器人是否会砸到病人身体某部位或是对病人造成危害。”
9点50分,进行消毒。
10点整,机器人手臂上的穿刺针准确无误地进入了患者脑内的血肿部位。3分钟后,大约16毫升滞留在患者脑部暗红色的陈旧血块缓缓地流了出来。随后,只见大屏幕上四只手共同操作,医生将引流管植入了患者脑部,过了两分钟,又滴出了少量陈旧的血块。
10点6分,医生将对患者的头皮进行缝合。
10点10分,田增民教授宣布“机器人复位,手术圆满成功。”此时,机器人缓缓地抬离了它的“长臂”,胜利完成任务后圆满退场。
从9点半开始到10点10分结束,整个手术时间仅用了40分钟,而普通的开颅手术则最少需要4个小时。
【创新】新机器人长了“眼睛”
“以前是通过专线网络指令机器人,而这次是正式通过普通互联网,遥控机器人手术,延安的该病例为国内首例。”田增民介绍,我国第一代机器人系统于1997年5月首次在海军总医院应用于临床手术,到目前,已治疗1400多病例,“在北京市,机器人做手术费用已列为医保范围。”
第五代机器人更先进的地方是它又长了一双“眼睛”。这两只眼睛是它的视觉自觉定位系统,可以更准确地寻找定位点,使手术更安全,精确误差可以达到小于1毫米。
据介绍,有些脑部人工手术需开颅,愈合要一定时间,对病人身心影响也较大,而机器人手术是根据人体脑部情况,经过电脑精密测算,选择最佳路径进入大脑内部,摧毁病源。
【保障】不怕网络故障
“在机器人的手术中,手术规划比手术操作更重要,我们的手术规划很完善,即使出现突发状况也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田增民介绍说,异地遥控机器人进行脑外科手术不需要单独设置专线,普通的家庭互联网状态下就可以完成连接。这次手术的带宽是2兆。
由于在手术前,甲地的医生已经将手术的整体规划通过网络传送到对方乙地医生的手中,因此,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就由甲地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机器人进行遥控操作。一旦出现网络问题或断电等突发状况,乙地的医生也可以按照手术计划继续进行手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前景】已有医院订购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了解到,目前,第二台第五代机器人正在生产中。前四代机器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14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2006年底将会申请批量生产许可证。“应该是由科技部委托医疗企业生产。这期间,将对机器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海军总医院也会做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推广。”该所的王天苗教授表示,目前已经有医院对第五代机器人有定购意向。
(转载自《中国娱乐信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