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功能超声分析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31 08:24:35
心房纤颤时左心耳功能与血栓形成有何关系?怎样判断血栓的形态和性质?除颤后近期出现新的血栓栓塞的机理是什么?如何阻止房颤导致病人死亡或残疾?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常务委员、哈医大一院超声科主任肖竹影教授等,在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中,成功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该研究为房颤病人复律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填补了用食道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功能进行研究的国内空白。
休 闲 居 编 辑
房颤是常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为0.5%~1%。房颤可导致心房电和心房活动丧失以及心房血流淤滞,从而引起血栓形成。房颤病人有着极高的血栓和栓塞发生率,病人的中风有15%来源于血管栓塞,且栓塞性中风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对房颤的及时清除至关重要。但房颤病人在经除颤心律恢复正常后的近期,可出现新的血栓栓塞,而左心耳就是血栓形在好发部位。
食道超声心动图是医学影像领域的新兴技术,它能克服胸壁、肺脏及肋骨对超声的阻挡,其声能和彩色多普勒信号比胸部超声显著增强。肖竹影教授等自1995年起,在国内率先应用该影像技术,并给合声学定量技术,对60例房颤病人除颤前后1小时、24小时、一个星期及两个星期的左心耳功能、左心房血栓及左心房自发显影,进行了全面的检测与分析。同时,他们采用声学定量技术,为房颤病人除颤前后的左心房收缩功能进行了实时监测和对比分析。
他们通过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发现,除颤复律后,左心耳功能出现“顿抑”现象,即收缩功能较除颤前明显降低。他们通过声学定量技术检测发现,除颤后,左心房收缩功能较除颤前降低,即左心房也出现了功能“顿抑”现象。“顿抑”期间,左心房容易出现自发显影回声,这是血流淤滞的表现,也是血栓形成的前兆。据此他们认为,对房颤病人进行除颤复律治疗后,还应根据病人左心耳及左心房“顿抑”的持续时间,给予病人足够的抗凝治疗,以预防其新的血栓事件的发生。
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除颤前用食道超声技术检测左心耳排空速率,可预测除颤后心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排空速率每秒大于或等于20厘米,心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75%;排空速率每秒小于20厘米,心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30%。此发现为房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此外,他们根据研究提出,应在房颤病人接受除颤治疗前,对病人施行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若发现其左心耳血栓形成,则根据回声水平来判断血栓的性质。如是低回声的新鲜血栓,可对病人先施行溶栓治疗,然后再对病人施以除颤复律治疗;如是强回声水平的机化血栓,可根据血栓的形态、位置及附壁情况,给予病人相应的治疗。
迄今为止,肖竹影教授等采用食道超声技术,已检查各种心脏病病人千余人次,其中包括检查房颤病人400余人次。他们的有关临床研究报告先后10次刊发于国内专业期刊杂志上。专家指出,此项研究可有效评估房颤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并可为鉴定除颤复律治疗是否成功提供科学的依据。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