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安利(中国)总裁黄德荫还是从广州来到了北京。虽然早已经知道安利(中国)在2002年的销售位于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百强企业之首的消息,但是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颁发证书的仪式还不想错过。
黄德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SARS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巨大的营养保健市场,以后安利的产品首先要满足中国的需要,但也不排除作为亚洲的生产基地”。安利总部对中国的再次增资使黄德荫信心十足。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删除。6月28日安利全球董事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就飞抵广州,和中国签订了1.2亿美元的增资计划。据悉,这是“非典”疫情以来跨国公司对华增资项目中金额最大的一个。
■ 安利增资中国的背后
市场人士分析,在SARS之后,安利立即向中国市场增资,一方面是因为SARS期间显示了中国对保健品需求的巨大市场,这使安利看好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安利也向世人显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向中国官方表明了友好态度。
在SARS期间,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和维生素一度出现脱销。安利的营养食品和部分洗涤用品也出现了断货现象。为此,安利成立了“断货”专门应急小组,把美国总部所有原材料运到中国生产基地,运输全部为空运,单是空运费用便超过了100万美元。安利(中国)华南地区经理曾说,由于内地供应的原材料未符合要求,所以一直依赖美国进口,这次SARS事件促使他们考虑加快生产本地化的步伐。据悉,安利一直在把中国作为它海外的最大市场,去年安利工厂第五次扩建,今年初物流中心落成,此次的增资的一部分将用于新一期工厂的扩建。
作为全球日用品和营养保健品的巨头,安利在进入中国的第四个年头的1999年,才开始逐渐推出纽崔莱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食品,其纽崔莱营养补充食品已经连续3年获得中国保健食品销量排名第一。据悉,去年安利(中国)保健食品销售30个亿,占了中国保健食品总销售收入的近1/6(根据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02年的中国保健食品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193.08亿),这些产品只是安利向中国推出的少数营养保健品。黄德荫告诉记者:“今后还将逐步向中国推出新的营养品、蛋白饮料以及功能性食品。”
■ 国内保健品企业“SARS秀”
对于SARS带来的保健品商机,国内的保健企业也不会放过。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维生素之战,维生素保健品各品牌之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战。4月下旬以来,维生素保健品的广告投放急剧攀升,黄金搭档、21金维他等纷纷在电视、报纸等不同媒体安排了广告。养生堂也借机推动成人维生素的上市。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厂家纷纷进入保健品市场,一些厂家宣扬自己的产品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保健品的痼疾重犯。一些保健品厂家因为夸大和虚假宣传受到卫生、工商部门的查处。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再一次削弱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心,国内一些保健品企业做了一次短暂的“SARS秀”。
正是由于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使得一些国内比较大的保健品企业纷纷转向药业或谋求其他发展。作为中国功能性保健品的巨头之一――交大昂立的老总蓝先德告诉记者,虽然中国保健品市场巨大,但是由于中国保健品市场现状,使得昂立不得不考虑向国外发展。
中国保健科学学会的副秘书长贾亚光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处于“战国”时代,各个中小型企业之间纷纷争斗,想获得“第一桶金”。保健品市场成为中小企业原始积累的场所,一旦完成原始积累就迅速转型,这使得保健品市场始终发育不成熟,一些优秀企业也因此受到牵连。”
业内人士呼吁:国内保健品业必须完善监管和加强行业自律,淘汰一大批短视的企业,诞生一批实力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和“洋”品牌“共舞”。
“洋”品牌“颠覆”国内保健品业
市场人士认为,跨国保健品企业一旦适应中国的市场和规则,凭借着优良的产品、资金、研发力量将能迅速占有国内市场。
安利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安利将最引以为豪的直销模式带入中国后,没有想到会变了味,并留下了深深的后遗症,一度让这个商业巨人在中国的发展陷入极度的被动。但安利在经历了若干年适应中国环境和改变经营方式后,成功地坚守住了中国市场,并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面对安利公司的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已经连续3年位于中国保健品行业中营养素补充剂类销量首位的结论,国内保健品企业的老总们无疑感到非常尴尬。用大量广告轰炸的市场正在一点一点地被安利“蚕食”。再者,安利一直没有放弃促使中国相关部门为直销立法的努力,试图主导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
美国安利公司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地区行政总裁、安利中国董事长李锦芬女士曾告诉记者,中国是美国安利全球市场的一个策略重点,是一个重点培育的市场,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安利在中国设立全新的研发中心,就是为了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乃至整个亚洲人的产品。看来,“
洋”品牌正在从产品质量、销售模式等多个方面在“颠覆”国内保健品市场,国内保健品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
|